
對於死亡,華人社會向來以「入土為安」和保存亡者的「全屍」為主,願意捐贈往身後的軀體給醫學院進行解剖教育者寥寥可數。因此在過去臺灣乃至全球普遍以「無主遺體」進行教學,這種未經當事人及家屬允許的行為,對於強調倫理的醫學而言極其詭異,是醫學教育的晦暗面。
1994年,慈濟大學以慈悲關懷人本理念創校,在創校人證嚴上人:「發揮生命使用權、化無用為大用」,以及以「大體老師」、「無語良師」尊稱捐贈者為師的作法下,透過互動增進對捐贈者生平、人生觀及捐贈一途的瞭解,倡導以捐贈者為「利他典範」的教育下,已有496位捐贈者,另有295人經當事人及家屬同意後,轉捐贈其他醫學院校。簽署捐贈意願書者累計超過三萬二千五百人。
慈濟的宣導與關懷,帶動了臺灣的大體捐贈風氣,嘉惠所有的醫學院校,是醫學教育上的重要突破。2009年4月,慈濟大學的「無語良師」教學,更受到普立茲新聞得獎記者在華爾街日報的首頁上,向全世界報導,成為利他教育的國際典範。
慈濟大學在課程前一段時間即先進行家訪,同時在課程前後分別舉行啟用和入殮、火化、追思及骨灰入龕等兩組典禮。典禮由靜思精舍的法師帶領,參與者除了無語良師的親屬外,還有慈濟大學校長及醫院主管、課程教師、學(醫)生、以及慈濟志工等。這樣的追思儀式,不管是在參與人員或形式、內容方面,都和傳統的追思形式有很大差別。
本研究旨在探討啟用及追思典禮所提供的互動對於參與者—特別是無語良師的親屬—所產生的影響。此外,也深入探討「無語良師」對於醫學教育的人文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