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來自華人地區的香港電臺《黃金歲月》的記者,全程記錄慈大大體模擬手術課程,對於無語良師和其家屬願意捐贈身體做為醫學教育,感到非常敬佩和不可思議。
思想前衛 不執著全屍入土
仔細記錄下每個時刻,香港電臺電視部的記者跨海來臺,不僅要了解無語良師的醫學教育,更是好奇捨身菩薩大捨無求的精神。香港電臺記者陳浩宏表示,捐贈者和家屬他們的思想很前衛,因為在香港基本講的還是全屍下土,但無語良師甚至比年輕人的想法,更先進。
把臺灣的新觀念介紹到香港,香港電臺《黃金歲月》主要是針對老人家的節目,香港目前香港大學醫學生從一百多增加為二百多人,擔心大體老師不足。解剖課用的大體老師跟臺灣早期一樣,主要為無主屍,少部份為自願捐贈者,因此,他們很好奇,同樣是華人地區的臺灣,如何突破中國人的傳統觀念。
透過觀察、採訪家屬和學生互動,香港電臺記者認為慈濟將人文精神融入典禮中,師生之間,甚至與無語良師的家屬之間,彼此的相處和互動,最令他們印象深刻。香港電臺電視部編導潘婉儀說:「三方面的交流,就是身體的老師,醫學的老師,未來的醫師,那種感覺未來是很有希望。」
除了媒體紀錄外,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黃倩玉教授,也因為國科會計劃「生生世世慈濟醫學院大體捐贈的文化人類學觀察」,與該計畫的共同主持人純寬法師全程參與人文典禮,了解慈濟的無語良師。
堅持理想 莫忘學醫初衷
莊嚴的感恩追思典禮,醫學生們上臺獻唱〈菩薩的化身〉,將對老師的感念與家屬們分享。來自澳洲紐卡索醫學院的沈佩慧同學,利用到臺灣花蓮慈院學習的機會,報名參加這一梯次的課程。
沈佩慧同學表示,他所唸的醫學院沒有解剖課程,這是他第一次在無語良師身上動刀,是非常珍貴的經驗,如果從沒有在無語良師身上練習過,未來面對病人也會害怕。雖然跟無語良師相處只有幾天,但每一次的練習、每一次的劃刀都讓他很捨不得。
七年級的郭佩欣同學提到,現在醫、病關係緊張,在面對選科時也會考慮到底要堅持理想,還是選擇安全舒逸的科別,經過這次的大體模擬課程,他知道醫師的養成是因為許多人的付出,將來不管選哪一科都會無怨無悔,永承師志莫忘初衷。
五天的課程中,家屬無法進去手術室,模擬醫學中心特別製作影片讓家屬們了解整個過程的全貌。看到醫學生們認真學習,課程結束後幫老師穿上壽衣,細心整理老師儀容,恭敬的為老師入殮。
唐水竹老師的家屬唐瑞君感謝慈濟大學為父親所做的一切。本身也是在醫院服務的她非常了解大體老師對醫學教育的重要,唐瑞君也希望學生們往後到醫院工作累了、倦了的時候要想到無語良師,打起精神來繼續為病患努力。
最後,由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致贈六位無語良師家屬感恩紀念牌。許多參與的家屬表示,這樣莊嚴隆重的人文典禮,是一般的喪禮所無法比擬的,感謝慈濟大學讓親人有機會成為醫學生的老師。
(文:李家萓 慈濟大學秘書室報導2012/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