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饋自己成長的地方
學生進駐部落的計畫之前,羅淑芬和公衛室張紀萍老師於元月25日,隨著關山慈院IDS醫療團隊一同上山,前往海端鄉門診醫療,除要了解當地人文、疾病特色,也要勘察地形,以便後續交通考量及安排學生住宿等問題。
縱然一路上蜿蜒曲折,但沿途風景風光明媚,幾乎讓大家忘了穿梭於山路之間所帶來的暈眩。約四十分鐘的車程,終於抵達了霧鹿村,羅淑芬興奮地拿起手機到處拍照,讚歎山上景色之美麗,隨後便開始挨家挨戶的噓寒問暖,稱羨居民有福才能擁有這樣清悠的環境,更藉由閒話家常中,與當地居民互動,了解部落特色。
羅淑芬是關山鎮在地人,她表示,在鄉下長大的孩子,應該要從小培育對自已的地方有所回饋,現在年輕居民都外移就業,除了當地就業機會有限的因素外,據觀察,有部分學生是擔心自已是弱勢群族而遭歧視,所以想盡辦法擺脫部落環境,導致留在鄉內多為老弱婦孺。

唯有實際體驗在地生活,才能讓學生們懂得如何用「在地」眼光執行衛生教育,改變居民生活型態。並藉此希望花東地區的學生能懂得飲水思源,將自已在外面所學,運用在自已的家鄉,為部落居民服務。如此一來,有個懂母語的護理人員駐守在社區,也會增加幾分親切感,更快地貼近居民融入部落的生活。
增添醫療服務多元化
羅淑芬表示,到關山之前也曾想過進駐玉里鎮,但考慮到當地已有玉里慈院、門諾醫院及榮民醫院,相較關山鎮上僅有關山慈院駐守民眾的健康,總總考量下,最後決定來到關山慈院,目前持續的規劃商討當中。
如果進行的順利,會讓學生在校園及部落執行衛生教育,包括到學校教小朋友如何正確刷牙、口腔保健等預防疾病方法,慢慢改善民眾生活型態及自我健康管理,營造部落健康環境。
關山慈院管理室副主任黃坤峰表示,若這項計劃確認,未來有了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系學生進駐社區部落,結合本院IDS門診醫療服務,透過醫學合作關係,不但能使醫療更加多元化,也能添增不少服務層面,以期符合當地民眾之健康照護需求。
(文:陳慧芳 臺東關山報導201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