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妳可以來說說陳美羿師姊和筆耕隊的故事嗎?」有一天龍曉惠問志工王鳳娥。
王鳳娥心想:「筆耕我不是最資深,應該請大家一起來分享才對啊!」她拿起電話試著找人,然後一傳五,五傳十,最後邀到十六人,大家於6月4日在臺北關渡園區相見。
筆耕園地的成長
1989年,資深慈濟志工陳美羿成立「慈濟筆耕隊」,在九二一地震、新航空難、象神颱風、桃芝颱風……等重大事件中留下珍貴記錄,另外還有記錄希望工程、慈濟周年慶、義賣、全球慈濟日等等活動,也為慈濟撰寫專書。
在「文化三合一」、「人文真善美」落實社區記錄大藏經後,「筆耕隊」之名已功成身退了。現在,有些人繼續在「人文真善美」功能組隊中繼續為慈濟寫歷史;有些人則因轉換功能,或其他因素暫停筆耕。
繼2006年,筆耕隊撰寫《知己知筆》後,各作者因時空背景變異,已難再相聚了。沒想到七年後會有好因緣,大家又重逢關渡話筆耕,溫馨中有笑又有淚!

「好呀!」陳美羿的話語一出,大家又振奮起來。陳美羿再打一針「興奮劑」說:「叢書企畫要寫《回流回留》,就是寫由海外回到花蓮的慈濟人。大家去花蓮住我家,一邊工作,可一邊走走看看花蓮美麗風光。」
寫作至今不輟,永遠的筆耕人陳美羿,她文筆好、記憶佳、口才棒,領導能力更是一級棒,她常提攜後進鼓勵人說:「會寫字說話,就會寫文章。」
文友相親話當年
筆耕隊中,莊秀琴小學一年級沒讀完,就因家境窮困輟學了,但後來竟然也可以寫文章投稿呢!「我原來是『字』看我,我看不懂它。因為很想讀書,十三歲去幫傭帶小孩,利用時間一直請教問別人,自己再自修慢慢學認字……」她的故事讓人讚歎又感動,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早期慈濟月刊,常常可看到郭馨心的作品,她說:「在筆耕,有美羿很安心,不會,她教到會,還免學費。」
陳美羿聽了笑起來:「開始郭馨心寫得不怎麼樣,後來她一直很努力寫,投出數百篇石沈大海也不氣餒,最後作品登上慈濟月刊。」
今年七十幾歲的周照子不但會寫文章,更是寫得一手好字。4日聯誼時,她特地寫了好多精美靜思語卡片和大家結緣。陳美羿向大家介紹說:「當年筆耕隊上課,身為小組長的周照子,交作業總是第一名。」
永遠都是神采奕奕的周照子說:「很感恩有美羿老師的鼓勵和指導,我才能寫出真情流露的文章。」

「我一直跟著美羿學,知道文章不是要多、要長就好,而是要寫得精簡才能引人入勝。感謝若不是做慈濟,今天不知會變成什麼……」林秀蘭有感而發地說。
「第一次看到美羿老師又愛又怕,剛進來筆耕,覺得美羿像一座山不苟言笑。」李彩琴笑著說出對美羿的第一印象,如今她們親如姊妹哩!
慈心潤桃李 鮮花詩句回饋
今年八十一歲的卓雲和七十一歲的李玲夫妻二人,都寫得一手好文章。歲月並未在李玲臉上留下太多痕跡,她銀鈴般的笑聲,為聚會增添愉快的氣氛。
國學基礎深厚、個性沉穩的卓雲,說起他的老伴李玲,便自我解嘲地說:「我們二人個性差很遠,以前每天都吵架;筆耕後,我們各寫各的,較沒時間吵架。很感謝美羿把李玲的寫作潛力發揮出來。」
陳美羿聽了,笑著回應:「李玲的毛病,就是寫完就算了,沒自我品管,有很多大毛病,她是我第一個用長途電話討論文章問題的『學生』。」
為了感謝美羿老師教導之恩,李玲特地從臺中帶來一把美麗鮮花;卓雲則寫一首詩獻給最敬愛的美羿老師──
美哉慈心潤桃李,羿羽濟世留史篇;
才高八斗承師志,學富五車契佛心。
大家有幸遇良師,以文相親,在慈濟世界留下篇篇的精釆人生!【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王鳳娥 臺北市報導 2013/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