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慧眼 看到價值
首先,何佩玲先請坐在課堂上右側的志工們閉上眼睛,左邊的志工們看到大螢幕出現「A、B、C」三個英文字母;緊接著換左側志工們閉上眼,右側志工們看到螢幕出現「12、13、14」三個數字;最後螢幕僅留一字,她問所有學員:「請問這是甚麼?」左邊的人回答是「B」,而右邊的答案是「13」。為何有此差異?何佩玲解釋說:「因為我們的背景知識,決定我們看到了甚麼。」
「眼界有多廣,心就有多廣。」何佩玲很慶幸主持《地球證詞》其紀錄片的類型遍及科學、歷史、人文、藝術、醫療等,讓她眼界打開了很多,關懷的事情與看事情的角度,都變得不一樣了。在看了三、四百支紀錄片以後,她深刻感受到證嚴上人的法,是真實大法,在世界發生的各事項裡得到印證,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大家要虔誠戒慎。

何佩玲看到很多改變世界的人品典範,一開始,未必想到會改變世界,只是看到一件非做不可的事,義無反顧勇敢地去做。就像上人「一攤血」的悲心,開啟了慈濟的慈善志業,從而發展出改變世界的力量。
以前對所謂的「慈濟人文」總覺得模糊的何佩玲,在主持《地球證詞》後,體悟「人文」是在培養慧眼,而她最大的學習是,怎麼用上人的方式來看事情,並看到事情的重要價值。她説:「紀錄片提供了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慈濟法門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用心學習 就是專業
在《地球證詞》中,為了要能自然地與鑽研相關領域二、三十年的導讀老師對談,即使有了八年《經典》雜誌導讀經驗的何佩玲表示,她每天都得唸書、找資料,為了增加有關「量子力學」的知識,她還到大學去上物理課。
透過導讀,何佩玲發現社會現代化後,人類與大自然切割了,常常在事情中只看到價格,而忽略了價值;而在慈濟世界,志工們被教導敬天愛地,做環保除了愛地球外,也改變了心念,這是做環保更深一層的價值。她原來最怕導讀天文,但在導讀時,發現天文學家探究宇宙奧秘時,完全印證了兩千年前的佛法。

而不管任何紀錄片,何佩玲都要去發掘影片的價值與熱情,提出有趣的問題與老師對談,這對應到上人的法,應該就是分別智、平等心;不同領域的題目要以不同專業背景知識來面對,即使是不喜歡的題目,也要以平等心來進行。她的認真與用心,贏得臺下志工們讚賞與鼓勵的掌聲。
全場的志工們專注聆聽這場精彩的分享,萬華區的莊振東全程以電子書做筆記,他非常讚歎何佩玲,他說:「從國際金融機構副總裁,跨到一個陌生的領域,她努力的精神、毅力與勇氣,值得我們學習和效法。」【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簡皇卿 臺北報導 201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