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濟大學國際學生環保營來自十七個國家的大學生,一起到七星潭淨灘,海洋垃圾無國界,隨著洋流漂向不同的國度,大家撿到垃圾五花八門,有簡體字的藥罐,被丟棄的拖鞋、衣架、打火機等,而這樣的行動也影響到一旁的遊客,七歲的小朋友,加入隊伍中,愛護地球不分國籍,不分年齡人人都可以做到。
為了讓大學生關心環保議題,並且用行動保護地球,慈濟大學國際事務中心舉辦國際學生環保營,邀請在臺灣各大學讀書的外籍學生一起做環保,國際學生環保營今年已經舉辦第十屆了,每次的主題不盡相同,有感於海洋垃圾已經造成海洋汙染和海洋生物的死亡,今年將重點放在海洋環保上,課程包括有「海洋塑膠」、「與海洋共存」、「七星潭淨灘」、「大愛感恩科技環保產品」等。
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張永洲老師,首先在課堂上向大家解說海洋與人類的關係,因為人類的活動大多數在陸地上,所以自古以來,習慣將不要用的東西丟棄到海洋裡,但其實海洋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多數是被海洋給吸收了,海洋供應全球百分之五十的氧氣,扮演調節全球氣候的主要角色,許多海島國家更是依賴海洋維生的。
隨著人類製造的垃圾愈來愈多,海洋生物生存受到極大威脅,陸地上汙染的水流進海洋裡,造成珊瑚礁死亡,抑或是魚類重金屬含量高,這都是現今地球青年所必須關注的問題。
了解了海洋對人類的重要性,以及人類行為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慈濟大學國際環保營七十位大學青年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到七星潭淨灘。在荒野保護協會的帶領下,大家不僅撿起海邊垃圾,還學習將垃圾分類,了解哪一種垃圾在海灘上佔多數,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最大。
學生環保營 行動護地球
目前就讀中山大學研究所,來自太平洋島國吉里巴斯的田彬,蹲下身來在石頭縫撿拾垃圾,吉里巴斯是由數個小島組成,面積只有臺灣的百分之二,田彬很感慨的表示,現在吉里巴斯的塑膠垃圾愈來愈多,但是他們國家沒有垃圾分類和回收的概念,海邊原本很美麗,現在也是充滿了垃圾。
同樣是島國人民,田彬更可以感受到環保的重要,他說;「如果我們不再降低塑膠使用,不做垃圾分類,很快我們的國家就會被垃圾給覆蓋了。」
這群不分國籍來自越南、韓國、吉里巴斯、泰國、蒙古、美國、貝里斯、印尼、斯里蘭卡、澳大利亞、尼加拉瓜、馬來西亞、新加坡、立陶宛、法國、印度等地的外籍學生和臺灣大學生大家協力淨灘,七歲的臺灣小孩劉政昌也加入大哥哥、大姊姊的行列,劉小弟弟很認真的表示,如果魚把垃圾吃進去就會死掉,所以大家應該做好垃圾回收,不要亂丟。
一小時的行動,垃圾似乎永遠撿不完,有漁網、菸蒂、輪胎、衣服、塑膠片、保麗龍碎片等各式各樣。荒野保護協會楊和玉秘書表示:「愈小塊的塑膠碎片愈要撿起來,很多海鳥,海洋生物的肚子裡就是因為這些不能消化的塑膠碎片而死亡。」
這些垃圾到底從何而來,有可能是從外地飄來,或是旅人隨處遺棄,也有可能是因為颱風等原因從陸地上沖到海洋的,這麼多的垃圾提醒著大家最好的行動就是正本清源,減少購買塑膠物品,做好回收,才能讓地球永續生存。
(文:李家萓 慈濟大學秘書室報導 201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