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面非「黥面」 尋得歷史意義
不少原住民學生多是首度耳聞「文面」一詞,感到非常陌生,連太魯閣族學生也說,自己從未見過文面的族人。透過文面老人攝影展,有了全新的感受。原來,文面是很美、很驕傲的,更以原住民身份為傲。
太魯閣族語「柏達散」,意思就是「文面」,僅為泰雅族、賽德克族與太魯閣族群的特殊文化禮俗。對族人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不但是族群標誌,也是男子狩獵技藝非凡;女子織布技能超群的象徵。
但是,過去民眾常以「黥面」來描述泰雅族的面部刺青,其實,「黥面」是古代的刑罰,在罪犯臉部或額上刺字塗黑做為犯罪標誌,如今看來,文面耆老已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感受柏達散生命之美—文面攝影作品展》作者,也是文史工作者田貴實,早在二十年前就著手拍攝,深入山區拍攝泰雅族、賽德克族及太魯閣族的文面肖像,共拍攝三百多位耆老。
隨著文面耆老逐漸凋零,如今僅剩六位在世。身為太魯閣族的護理科五年級學生梁家瑜表示,從未見過文面的族人,也不是很清楚文面的意義,經過攝影展,才對文面耆老升起敬佩之意。
尤其,慈濟技術學院的原住民學生多達六百五十三人,分別來自十三個原住民族群,佔全校學生的四分之一。因此,在102至103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裡,學院致力於推展原住民文化特色教學行動方案,運用圖書暨文物優勢,讓師生了解原住民族群風貌和歷史痕跡,相互尊重與體會彼此不同的文化特色。
(文:葉秀品、廖婉如 花蓮慈濟技術學院報導 201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