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顛覆遊學的既定印象,為期兩週的慈濟技術學院人文成長營,改採「學」重於「遊」,並以人文素養為主軸,貫穿營隊課程。
課程包括護理系的模擬嬰兒沐浴、傷口包紮、戴上3D酒駕眼鏡,模擬酒醉後看到的視覺效果;醫務管理系的病歷檔案管理;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的超音波、X光診斷。
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的銷售遊戲,扮演零售商、批發商與製造商角色,試圖賺取最大利潤,到資訊科技與管理系的影像編輯、資安攻擊與防護等,讓馬來西亞高中生提前接觸大學課程,也能一窺各科系特色。
換個角度想 豁然開朗
慈濟技術學院校長羅文瑞表示,目前積極與國外姊妹校洽談雙聯學位,鼓勵學生把握國際交流的機會,也爭取更多外籍生至慈濟技術學院就讀的名額。趁年輕時出國看看不同世界,體驗國際化與多元文化。
領隊的馬來西亞慈濟人文學校校長葉濟慇表示,這一群高中生有三分之二都是應屆畢業生,希望讓學生提前瞭解各科系,多方接觸大學生的教育和生活。同時,充實慈濟特有的「人文」軟實力。
學院人文室主任謝麗華強調,換個角度看事情,就會有截然不同的觀感,千萬不要侷限於既定窠臼裡。舉例來說,當場一名高中生耿耿於懷,身高僅一百六十五公分,但是,謝麗華請這名同學站在自己身邊,直說:「你現在不是夠高了嗎?」讓高中生頓時豁然開朗。原來,只要轉換觀點,看法與結果也就大不同。

馬來西亞SMK Puchong高二學生林珍妮表示,爸爸曾因腸胃不舒服住院,看到護士無微不至的照顧病患,加上此趟深入體驗護理系課程,幫助模擬嬰兒沐浴及量體重等,發現自己喜歡照顧人的特質,更確定未來要選讀護理。
馬來西亞北海鍾靈中學高一學生李世敏表示,能提早體驗大學生生活,感到很新鮮,並瞭解各科系的專業走向。最感好奇的是台灣四季分明,不像馬來西亞全年夏季,絕不低於攝氏二十八度。所以,碰到了冷氣團發威、低溫特報,反而讓馬來西亞學生直呼開心,「終於可以體驗不用開冷氣過日子」。
尤其,在臺灣族群文化課程,馬來西亞高中生首度得知阿美族的豐年祭、布農族的八部合音、干欄式建築、部落生態與服飾等。馬來西亞峇株華仁中學高三學生陳詩嫣表示,以往對原住民僅片段認識,沒想到,在人文成長營,聽到各族群特色,十分過癮,好想親自走訪臺灣各部落,一睹為快。
(文:葉秀品、廖婉如 花蓮慈濟技術學院報導 201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