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林慈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張兼華說,透過血管攝影的畫面中可看到,這位八十一歲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病患下肢動脈嚴重阻塞,張主任與Clerissi醫師術前討論治療方針,術中一同在手術臺上為打通病患阻塞的血管而努力。藉由彼此分享寶貴的經驗,為病患的壞死下肢找到一線生機。
張兼華表示,對於下肢動脈阻塞的患者,會以清創手術清除足部已感染壞死的組織,但仍需進一步處理動脈阻塞,否則患部會因為缺血繼續造成壞死,過去曾有病人從腳指頭截肢開始,一路被截到踝關節、小腿以至大腿。
藉由導管的方式,只需要一個針孔,就能打通阻塞的血管讓患肢重獲血流。不像傳統繞道手術動輒五十到八十公分以上的傷口,術後因疼痛還須休養一週才能下床行走。導管手術術後傷口極小,傷口止血後即可下床活動,如果患肢不需進一步清創手術隔天即可出院。
良好控制 避免截肢遺憾
大林慈院心臟血管外科在過去三年已經利用導管方式治療數百名周邊動脈阻塞的患者,讓病患免除截肢的痛苦。經過這次與外國醫師的經驗交流,不但自我提昇,也提供其他國內醫師教育訓練的機會。
周邊動脈阻塞時,初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通常只是腳在走路時感到輕微的疼痛,走路會痠且無法走遠,因此很容易被忽略。張兼華指出,周邊動脈阻塞依症狀分為四級,一級患者的下肢容易感到冰冷,男性可觀察到明顯掉毛現象。
發展到第二級會有間歇性跛行,也就是走路感到腿疼痛,須休息後才能再走,但走一段路又會感到痛而需要停下。到了第三級則會連休息時都覺得腳痛。阻塞到第四級時,腳趾頭末梢會開始變的蒼白甚至轉為紫黑,並且會因腳部缺血而出現水泡、逐漸潰爛,或是受傷後變成慢性潰瘍,甚至必須截肢。
張兼華呼籲,戒菸及血壓、血糖、血脂肪的良好控制,對預防周邊動脈阻塞十分重要,老人家、洗腎病患及三高患者平時要注意足部清潔與保暖,如果有以上所述症狀需儘快就醫,早期治療才能避免截肢的遺憾。
(文:江珮如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室報導 2014/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