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2/20)由中研院彭旭明副院長和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代表簽約,王本榮校長表示,中研院是臺灣研究龍頭,透過雙方的合作,將可提升花東研究品質並將基礎研究落實在照護病人上。
基礎醫學研究不斷向前邁進,但是臨床醫學領域的進步並不如預期般地同步躍進。如何將基礎生命科學的研究發現,轉換到臨床可行的應用層次,才能確實改善人類的健康與生活品質,這就是「轉譯醫學」的重要性。
中央研究院自2009年開始與國內大學合作招生,其中和慈大的「轉譯醫學」學程,是繼臺大、高醫大、中國醫藥大學,臺北醫學大學,陽明大學後第六間合作學校,也是第一次與東部大學合作。
培育良醫 莫忘學醫初衷
彭旭明副院長致詞表示,中研院參與「轉譯醫學」師資群來自於院內跨領域的十個所、中心之頂尖研究員,與慈大師資群共同培育醫師科學家,甚至可以針對臺灣特殊的疾病進行研究和治療。
今天簽約典禮上,除了花蓮慈濟醫院和慈大師生參與外,包括臺北慈院也視訊連線了解招生相關規定。慈濟大學醫學院楊仁宏院長表示,基礎醫學研究一日千里,若是能應用到臨床上,對病患會有很大的幫助,為了鼓勵醫師進修,除了中研院提供的每個月八萬元獎學金外,花蓮慈院比照國外進修,補助生活費用約四萬元,畢業後擇優聘為研究型主治醫師。
慈大與中研院合作的「轉譯醫學學位學程」招生對象為醫師和生醫相關碩士學位,上課地點包括中研院、慈濟大學外,也可以用視訊上課,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癌症、心臟血管疾病、幹細胞與再生醫療研究。
王本榮校長表示,除了培育醫生科學家外,更重要的是培育良醫,因此設有慈濟人文課程,在埋頭研究之際,莫忘學醫初衷。
簽約典禮上也有研究生和醫師前來,慈院陳南詩醫師表示,在臨床上運用已知的方法治療病人的疾病,但有時很遺憾的只能告知病人治療的極限,所以想要回到學校從基礎研究中尋找更多的可能性。
慈大、中研院歷史性的合作,期望未來發展具臨床、產業應用價值之生物醫學研究成果,並提升東臺灣住民之醫療照護及健康品質。
(文:李家萓 慈濟大學秘書室報導 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