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騰騰的素粽,傳遞著慈濟志工、醫院同仁對感恩戶的溫暖關懷,更是風免病友們用變形的雙手,包入一顆顆的愛,拿在感恩戶手裡,他們格外珍惜。
過敏免疫風濕病友會 大林慶端午
端午節前夕,大林慈濟醫院飄粽香。5月24日上午,本土文化區舉辦「過敏免疫風濕病友聯誼會」,來自全省的風濕病友、家屬猶如大家族團圓,聚在庭院一起包粽子,場面熱鬧又溫馨。

食材的香味撲鼻而來,病友忍不住用稍嫌不靈活的手指包起粽子,他們知道包好的粽子除了自己帶走,有一部分是要送給貧苦人,每個人無不努力、專注。
指導身旁的病友包粽子的謝淑貞,燦爛的笑容讓人感受到她無與倫比的欣喜,歡喜的不只是自己能付出一點愛心,更歡喜的是自己竟能包粽子,還是組內包最快的那一位。「十幾年前,我從電視知道賴寧生醫師後,特地從高雄來到大林慈院看診,從發病到現在,我的手好很多,今日能包粽子我好開心啊!賴醫師人很好,這裡的人都很好。」
一年四次聚會 醫護守嬋娟

談到賴院長,蕭嬋娟歡笑的臉龐不禁流下感動的淚水,「為了表示感恩,我都從臺北回到嘉義娘家,帶父母參加每一年四次的風濕病友會。爸爸往生後,我有半年的時間不敢回賴院長的診,怕看到賴院長就想起過世的爸爸;直到蕁麻疹讓我痛苦不已,有一天雙腳還抽筋,感覺是父親提醒我不能錯失良醫,於是又回到醫院就診。賴院長安慰我,爸爸已解脫,也許去了沒有痛苦的地方,現在應該要好好陪伴少了老伴的年邁媽媽。」
定期三個月回診一次的蕭嬋娟,珍惜與母親和大家相處的時光,「今日本來要帶九十一歲的媽媽一起來,但她的行動不便,就不讓她走太多路了。我是老師退休,今天是我第一次學包粽子,謝謝有淑貞教導,我漸漸熟能生巧,只是手指變形,在最後一個步驟要把繩索拉緊時,手指無法使全力,所以在這關停頓許久。」
鼓勵病人行孝行善不能等的賴院長,今日帶著八十歲的母親一起參加活動,「難得假日,帶母親出來走一走、動一動。」坐在母親身旁的賴院長,領受母親教導包粽子的功夫,認真學習的他,在母親眼中永遠是個孩子。

一念悲心 風濕病友會因緣
風濕病友會的成立,緣於將近二十年前一位八歲女孩的過世,給了賴院長很大的刺激與省思。
「民國八十五年,我回到嘉義的榮民醫院服務,遇到一位得了腎臟病的八歲女孩,她患有紅斑性狼瘡而導致腎臟疾病;一段時間,女孩都沒再來看診,打電話去關心才知道女孩早已往生。原來,女孩的雙親迷信用符水來醫治病情,反而延誤女孩就醫的時機,這件事對我而言刺激很大,我開始思考,普遍讓大眾對風濕疾病的認識與抱持正確觀念是很重要的,因此,我來大林慈院服務後,開始每年舉辦病友會。」
包好的粽子等待蒸熱的過程,賴院長與大家分享今日包粽子的意義,「四、五十年前,得到風濕疾病的人,最後的下場是坐輪椅,但臺灣開始有健保之後,使用藥物對風濕病友來說生命有了契機;就像在座的大家,如今雙手可以做很細緻的動作,如包粽子,雙腳可以正常行走,要很感恩生在臺灣、有健保的福利。」
走出風濕疾苦 綁綜小確幸
綁粽,也是讓長輩拾回臺灣早期生活的古早味,賴院長更引導大家明瞭,雖然身體有病痛,仍可以成為幫助他人的人,藉由包粽子送給感恩戶,來關心身在同一片土地的窮苦人民。

醫療革命,造就許多醫學新創舉,但不變的是醫師如何與病人交心,「醫療再進步,最重要的仍在於醫師與病人間有交流、有同心;與其想得知、擔憂未來二十年自己會得怎樣的病,不如把握當下,利用人身付出己能。」賴院長勉眾。
風濕疾病就如慢性病,需長期服藥控制,但能過一般人的生活,對病友而言已心滿意足和懷抱感恩,尤其今日的包粽子活動,他們深深體會到,原來小小的動作,也能成為一個手心向下的人,鼓舞了彼此活出亮麗的人生。
(文:謝明芳 大林報導 2014/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