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習俗中,最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配戴香包,尤其是經由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香包,更蘊含深摯情意,晚輩則會把香包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感恩。
為了感恩醫療志工,5月30日這天同仁們不惜中午休息時間,跟著雲林區多才多藝的吳玲珍學做香包。一顆顆用心製作的香包粽,有著同仁們的真心祝福,一針一線密密縫,也把感恩縫入香包粽裡。
同仁手中線 用愛密密縫
「一天內,有上百位的志工在醫院服務,整年下來,服務的志工有上千位以上。他們用心用愛付出,我們沒有什麼回報,恰巧端午節將至,同仁們一起來手作香包向志工道感恩。」醫務秘書林名男儘管已患有老花眼,拿下眼鏡、努力聚焦,也要把香包完成。

認真的男人最帥氣,林名男醫秘剛從吳玲珍身上學到縫香包的功夫,立即傳授給陳金城副院長;溫柔細膩的林名男醫秘,不知不覺中把香包縫製完成,在旁患有老花眼的陳副院長,則睜大眼睛、努力「穿針引線」,終於把線穿過了。
軟綿綿的香包與細細的針線,在平日拿手術刀的陳副院長手上,頓時顯得難以「捉摸」,在吳玲珍特別指導下,慢慢漸入佳境,「打結我最會了,開刀縫合打的結就是這個結。」最後一步的打結,對外科的陳副院長來說是駕輕就熟。
第一次做香包的工務室同仁陳曜儒,一個大男人也表現出心細的一面,「第一次做香包感覺滿特別的,過程邊看邊學,學起來後可以做香包送給三個女兒,並跟她們分享香包都是爸爸親手做的喔!」
小小的香包粽看似簡單,要縫製得完美無瑕卻不容易,社區醫療部同仁鍾瑞娥深有其感,「香包粽體型小且布料滑,縫起來較不好縫,若一有閃神就要重新來過,所以縫一個香包的時間,足以讓我綁上十顆以上的粽子。」身為客家人的鍾瑞娥,小時候就會幫媽媽綁粽而具豐富經驗的她,從小小的香包粽學習處處皆學問、時時要用心。
主任秘書劉鎮榮的太太林秀蓉,做得過程專注且歡喜,「雖然我是第一次做香包,不過覺得滿好玩的,很喜歡跟大家在一起做事的感覺。」今年參與委員培訓的林秀蓉,除了投入社區活動也積極參與醫院活動,把感恩志工當成自家事一般,主動承擔一部份的香包縫製,令人感恩。

香包福袋祝福 志工同仁互感恩
6月2日上午,在志工即將前往各定點服務前,院長室主管、人文室同仁把香包一一送到志工手上,還送給每一位志工裝有靜思語的福袋,「福字旁多一點,代表祝福大家福多一點喔!」人文室主任葉璧禎詼諧一提,逗得志工笑呵呵。
賴院長也贈送香包、福袋給志工組的常住志工們以表達感恩,許多正在崗位付出的同仁,也收到賴院長送來的感謝與祝福,讓同仁們又驚又喜。
「穿上藍天白雲、梳上整齊的慈濟頭,有『師姑』的莊嚴相喔!」簡瑞騰副院長發送香包時,一眼認出了夜班護理長賴蕙君,使不想被「識破」的蕙君護理長不知該尷尬還是高興,卻仍掩不住當醫療志工的歡喜。
今日醫療志工群中多了幾位熟面孔,他們是醫院的職志同仁,有的當一日志工,有的當三日志工,賴蕙君即是其中之一,「今天是我第一次當醫療志工,還沒做志工就先收到禮物,真是幸運又開心。」
參與今年度委員培訓的賴蕙君,是慈濟護專(今慈濟技術學院) 的第一屆畢業生,在花蓮慈院服務九年後來到大林慈院,從啟業服務至今的她懺悔自己這顆種子發芽得晚。「在慈濟體系二十多年,很懺悔只忙碌於工作、進修等等的事業、學業成長,慧命卻沒有增長,直到2011年入經藏參與演繹,以及同年底的貴州冬令發放,投入這些醫療之外的事,我才真正體會什麼叫做慈濟志業、醫療志業。」
「長期與師兄師姊互動中,我感受到他們的真誠與用心,見到他們在醫院的付出,身為醫院一份子的我,應該要比師兄師姊更護持醫院,恰巧培訓的因緣能當醫療志工,所以很早之前就先跟師姊預排在需要人手的端午節這幾天。」

擔任夜班護理長的賴蕙君,常常是值班結束休息不到幾個小時,就跟著慈濟志工參與助念、訪視等各類活動,對她來說正是慧命成長的開始,並不感到辛苦或疲倦,反而滿心歡喜,「今年有十多位職志同仁一起培訓,我們在line(手機通訊軟體)組了社團,彼此會在這個平臺分享『晨鍾起.薰法香』的心得或是任何活動的訊息分享喔!」談到「同事度」之間的關懷、互勉與精進,賴蕙君的雙眼又充滿了光亮。
不論志工或同仁,都把醫院當成家來照顧,更把醫院當道場來增長慧命,各個是人間菩薩的體現。百粽一心、百眾一心,人人用大愛包粽、包眾,締造祥和淨土。
(文:謝明芳 大林慈院報導 201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