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成為一位好的內科醫師,必須了解各器官的功能,才能有正確的診斷;要成為一位好的外科醫師,必須知道每個器官的位置,才能有精確的刀法。」慈濟大學醫學系陳宗鷹主任在啟用典禮上勉勵同學珍惜資源,好好學習。曾經,醫學系的解剖課程是醫學生的惡夢,路倒無名屍或是被槍擊的死刑犯是解剖大體最多來源,但自慈濟大學成立遺體捐贈關懷小組以來,捐贈大體不再是忌諱。
妻成良師夫歡喜 自己也推廣
一百零三學年度大體解剖學共有十二位無語良師,包括鄭義正、歐蔡秀梅、紀克芬、黃秀貴、陳裕富、宋張榮香、謝得安、翁許麗、李仁宗、江蘇淑嫣、王潔身、陳簡美珠。歐蔡秀梅的先生歐順興是慈濟大學遺體捐贈關懷小組的成員,他從1996年開始在臺東推廣大體捐贈,有時還會和歐蔡秀梅老師陪伴家屬將大體送到學校。
歐順興說,當無語良師也是一種緣份,剛開始推廣時,有些人非常排斥,但透過慈濟傳播後,愈來愈多人願意自己或家人捐贈大體。因為一起推廣大體捐贈多年,歐蔡秀梅老師的最後心願就是要成為無語良師。「雖然我書念得不多,但是想到能當醫學生的無語良師,我就很高興、非常高興!」歐蔡秀梅老師在病塌上這樣表達他的心願。

感恩獻身供生學 立志做仁醫
暑假前,慈大醫學系的學生到每位老師家進行訪問,將老師生平故事記錄下來,並在啟用典禮上,為老師製作簡報,邀請家屬和所有師生,共同來認識老師。
曾經在北部某間醫學院上過解剖學課,學士後中醫學系陳明新同學面對生命中第二位無語良師心情卻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位老師是無名屍,不知道他的生平,不認識他的家人,因為學校缺乏大體,已經被使用過很多年。但鄭義正老師就像我的父親一樣,他安詳地躺在解剖臺上,好像在跟我們說話。」
李仁宗老師是牙醫師,因為參加慈濟可以照顧更多人,所以他加入人醫會到偏鄉部落服務,即使住院化療期間,他依然把握機會,為病友們加油打氣。醫學系詹迪翔同學說:「我們要跟隨李仁宗老師的身影,成為一位良醫,不僅醫治病人的病,也要給病人溫暖。」
十二位無語良師,有慈濟會員、志工、委員、榮董等,他們也是家人的爺爺,父親,兒子、母親,女兒等。醫學系停寧萱同學說:「老師是一個平凡的人,卻做了非常不平凡的決定,他說過不怕學生劃錯刀,希望學生能在錯誤中學習,雖然他已經往生了,但在我們心中,他一直都在,將會在學習的過程中陪伴著我們。」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李家萓 花蓮報導 201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