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部分新生多是首次離家求學,父母親專程陪伴孩子熟悉校園與宿舍環境,更有全家總動員關切之情溢於言表。特別的是,新生一抵達學校就有學長、學姊協助搬運行李,慈誠爸爸、懿德媽媽也熱情接待,緩解新生忐忑不安的心情。
學生來自十方 家長放手不擔心
在新生中當中,慈濟技術學院錄取了十五名外籍學生,分別來自泰國、馬來西亞、中國大陸。為了讓家長放心,慈濟技術學院特地舉辦新生家長座談會,校長羅文瑞與各系主任,親自與家長面對面座談。羅文瑞校長表示,學校重視生活與品德教育,各科系也強化學生專業能力,推動全面實習。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陳紹明表示,這是慈濟辦教育的第一所學校,只要有利於學生學習,學校創辦人證嚴上人都支持,對弱勢學生的照顧更是不遺餘力。
接著,慈濟技術學院各科系也分別召開家長座談會,針對各系課程規劃、發展與就業方向等,詳細向家長說明與解答。不少家長直言,現今經濟不景氣,大學生畢業即失業案例頻傳,擁有一技之長比高學歷更顯得重要。尤其,慈濟技術學院特有的慈誠懿德會,更是許多家長肯放手讓孩子離家求學的主因,超過五百位來自各地的慈濟志工每月到校關懷學生近況,更親自登門拜訪家長,持續四、五年不間斷的關懷與陪伴,彼此互動有如亦師亦友。

除了迎新、選課外,這三天學校也安排慈濟人文課程、校園巡禮、新生入學輔導始業式、中英文畢業門檻與獎助學金申請,無非是希望新生甫進入慈濟技術學院,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認識學校、了解慈濟技術學院,適應未來的求學生活。
幫助清寒外籍生 盼安心求學
除了慈濟技術學院,慈濟大學的新生入學也有超過九百人報到,9月10日從臺灣各地由家長親自帶著孩子到慈大報到,慈濟大學學務處組成一百七十人的工作團隊,從宿舍清潔、火車站接送、行李搬運、食衣住行等,為新生服務。
今年慈大國際學生大躍進,國際新生共有六十二名,有來自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美國,印度,日本,韓國,越南、大陸等各地的學生。
慈濟大學今年招收了六十二位國際生中,以馬來西亞總數共二十五人最多。其中馬來西亞籍醫學系新生顏欣瑩,因為父親去世立志學醫,「想到爸爸被癌症折磨,自己卻無能為力,因此立志要當一位醫生救更多病人。」

顏欣瑩家境清寒,靠著自己打工的存款,在今年五月買了機票到臺灣慈大面試,最後成功錄取醫學系。顏欣瑩表示,因為家裡還有兩個妹妹,母親每個月收入只有一萬多元,還好有馬來西亞光明日報提供第一年學雜費和飛來臺灣的機票錢,他才能順利來註冊。
得知顏欣瑩的狀況後,慈濟大學國際事務中心溫怡智表示,將會協助顏欣瑩同學申請慈濟獎助生,希望學生能安心求學,未來回饋社會。
校長的見面禮 「七力」擁有當贏家
新學期在溫馨愉悅中展開,兩百一十多位慈懿爸爸媽媽,在講經堂前列隊歡迎約七百位剛入學的新生。慈濟大學新生營典禮上,王本榮校長代表學校歡迎新同學來到慈濟大學,來到慈濟大家庭。
大學在人生中是很重要的時期,不但是專業養成更是人格形塑最重要的階段,是從學校過度到社會的最關鍵的時刻,王校長告訴新生們:「進入大學,第一步就是要學做大人,成為一個通情達理的人。」
每一個時代都是最好,也是最壞的時代,能不能安身立命,有個精緻的人生,進而成為社會國家的棟樑呢!常說要贏在起跑點,其實應該是贏在轉折點;大學就是轉折點。王本榮校長喜見年輕人所擁有的潛力、時間,感覺充滿無限希望;卻也擔心他們面對全球化、資訊化,知識爆炸的壓力。「四年乃至七年後,你們準備好了嗎?畢業是在社會上就業、創業、失業,還是在造業呢?」王校長送給新生們「七力」當見面禮。

王本榮校長送給學生的七種力量是:「基礎力」,慈大師資優良、資源豐富、教學成果豐碩,同學只要用心吸收就能成為很重要的利基點。「服務力」,學校有很多課程、社團,提供實際服務的機會,從服務中學習專業的技能,增加「就業力」。有了基礎力、服務力加上慈濟的資源,足以創造同學的就業力,進而提昇「創新力」。第五是「品德力」,有專業能力沒有品德的話,人生遇到挫敗時容易受到衝擊,甚致身敗名裂。
人生就是要不斷的學習,更要有選擇的能力,過程中就必須具備「通識力」,還要具有「國際能力」;慈大國際事務中心提供很多語言、視野的學習和培養。王校長期勉新生:「現在就要開始激發潛能,贏在轉折點。簡單的事重複地做,就會變成專家;重複的事用心做,就會成為贏家。」
不是家人 親似家人
慈濟教育體系中,讓家長們相當放心的慈誠懿德會制度,也吸引了許多慈濟志工投入。服務於靜思人文法務處的魏端祥,第一次承擔慈誠爸爸。他說:「我沒有小孩,想要學習如何和孩子互動,會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來疼愛。」今天與家族裡的孩子見面之後,他感受到:「慈濟真的就是一個大家庭,真的是如一家人般的溫馨。」他期待能將自己所學奉獻給孩子們:「告訴他們正確的人生方向,輔導他們心理上、課業上的問題。」
醫技系的陳毓羚來自印尼雖然很想家,但是她說:「學習總是辛苦在前頭,幸好有一群爸爸媽媽陪伴我們,減少一些想家(念頭)。」對她來說比較困難的是華文,在印尼沒有太多的學習,但她很有信心:「我會突破這些障礙,還沒有想將來的規劃,努力用功讀書就是了。」她非常的感恩父母要她來到慈大,學校美善的人文讓她印象特別深刻,毓羚說:「到處都感受到被愛的溫馨。」
無論是什麼理由來到慈濟求學,師長們都希望能在好山好水的美麗花蓮,形塑人格、專心求學、養成專業。將來學成後,能無私地回饋社會、奉獻人類。
(文:彭鳳英、沈瑛芳、李家萓、陳雅柔 花蓮報導 2014/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