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庭安從小對中文很感興趣,高中開始嘗試寫小說,就讀慈濟大學後,因為中文組課程和華語學程有很多重疊,抱著多拿一張證照的想法,選修華語學程。林庭安表示,剛開始對於華語教學沒有什麼概念,很單純的認為,就是教外國人說中文,沒多大學問,就像聊天一樣的輕鬆。
但2013年暑假林庭安參加由何昆益老師帶領的海外華語教育志工團,到泰北清邁慈濟學校實習,他才驚覺要教一群聽不懂中文、不會說中文的學生真是一門大學問,而能夠把他喜歡的中文與外國人分享,有很大的成就和樂趣,因此去年(2013年)回國後,林庭安收起打混的心情,以認真的態度面對華語學程課程。
海外交流 體悟不足
何昆益老師也在這一年看到林庭安的轉變,「他原本上課很混,但現在真的很認真。」在清邁慈濟學校,何昆益老師巡堂去了解每位實習老師的上課情形,他記得有一次為了鼓勵庭安拍了他的肩膀,「整件衣服都是濕,他是用很大的精神為小朋友上課。」
泰北清邁慈濟學校位在泰國芳縣,學生來源包括有泰北華僑和當地泰國籍學生。2013年暑假林庭安帶的是國中生,華語程度中上,同學有禮貌,與老師談話身體高度要比老師低,守秩序像是「天使」一樣,帶給庭安很大的鼓勵,確立了自己未來要從事華語教學的目標。
回到慈大後,庭安積極選修華語相關課程並擔任語言中心華語交流志工,讓學生樂於學習。帶著比去年更大的信心,今年(2014年)暑假林庭安跟著何老師再回到泰北清邁學校,沒想到卻是另一個挑戰。
今年實習庭安帶的班級是國小班,幾乎不會說中文,比較頑皮。當他把班級規則透過翻譯宣布時,這群小朋友是眼神帶著敵意,林庭安只好調整教案,先以活動帶動班級氣氛,讓同學喜愛上課,認同他。
「班級很吵時,我會用手拍三下,或是突然間都不說話,同學將注意力集中在我身上,就安靜下來了。」林庭安說。與臺灣很不同的文化讓林庭安領悟到,老師如果只是一成不變的教法,痛苦的是彼此。雖然比臺灣學生調皮,但林庭安表示,他們的熱情和上課參與度也比多了臺灣學生好幾倍,當他們的老師很有成就感。
現在大四的他開始感受到大一輕率態度的苦果,「大一只想要自己喜歡的,所以退掉了必修英文課,現在只好回頭跟學弟妹修大一英文。」而一直以來喜愛中文,討厭英文的他,更是卯足勁修英文,因為他發現面對不會說中文的外國人,英文還是必須具備的國際語言。
因為泰北慈濟清邁學校的華語實習,林庭安對未來有了明確的規劃,「畢業後第一個面對的是當兵,我會找海外替代役的機會,期待可以出國教華語。」
(文:李家萓 慈濟大學秘書室報導 201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