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稱是「舊時代醫生」的黃炳祥,四十年前開業行醫就從事往診,「過去那個年代,家裡有人患了病,只要一通電話醫生就趕到病人面前。」生病的人走不出來,健康的人走進去,醫病之間存在著堅定的互信與關懷。隨著醫療生態變化,醫師不再出診,投入人醫會的往診,正是復古時期的醫病關係,也從親愛子、子孝親的案家互動中,學習人倫的根本。
恰逢第十年 分享愛
慈濟醫療志業源於慈善,不捨貧病相生之苦,而有了醫療志業的肇啟。隨著臺灣醫療資源普及,偏遠義診的需求減少,但仍有許多病人因生理、心理、經濟、照顧等種種 因素而困,無法順利醫治。十年前雲嘉南區慈濟人醫會主動與訪視系統及社區關懷網絡結合,醫護人員走入身心弱勢的病患家中,讓醫療的溫暖涓滴不斷地浸潤病患 與家屬的心。

雲嘉南區人醫會投入往診至今十年,透過訪視志工與社區鄰里的提報,將醫療關懷送到有需要的病人家中。十年來,每個月第三個星期天,醫療團隊與志工會合,穿梭在幅員廣大的雲嘉山海之間,足跡踏遍偏遠鄉間與街市暗角,讓慈善訪視有醫療做後盾,醫師也在人與人的單純互愛、支持與感恩中,更深刻體會醫病、醫人更醫心的醫療情懷。
迎接即將到來的醫師節(11月12日),大林慈濟醫院與雲嘉南區人醫會在11月9日擴大舉辦往診活動,關懷的對象分布雲嘉各鄉鎮,有六十七戶照顧戶、二十一戶法親關懷,將近兩百名醫護藥劑專業人員與慈濟志工,分為二十四條動線,將慈善與醫療之愛,遍撒雲嘉鄉里間。
走出診間 給自己一堂震撼教育
多次參加往診的骨科醫師楊昌蓁,在每一次的往診中,總有許多的學習與體會,然而這次往診,給他上了一堂紮紮實實的震撼教育。
走進案家,看到的是坐在陰暗角

基於骨科醫師的專業敏感度,楊醫師對個案的症狀特別好奇,進一步詢問謝先生的病史與就醫歷程。「心裡正想著,是哪個『兩光』醫師沒有好好處理他的問題。」沒想到,個案好不容易摸出一張藥單,上面寫的名字竟是──楊昌蓁!
原來在2009年,謝先生因雙腳沒力,來到大林慈院尋求楊醫師診治,初步檢查看不出問題,楊醫師說明階段性的診查結果,「後來開了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從此這個病人消失在我的門診病人名單當中。」
這天,楊醫師懷抱一分溫暖的心走進暗角無所求地施醫施藥,眼前這無助的個案,竟在五年前和自己錯身而過。「看到藥單上寫著自己的名字,心裡非常衝擊。」
「這是自我反省的時候!」楊醫師省思,若醫師能給病人更多一點時間,感同身受病人與家屬的心情,了解案家的困難、找出病人不肯接受治療的原因,即使醫療上未能得到解答,也能對個案保持更積極的關懷,不要輕易讓他們從自己手中流去,病患也許就能對生命與醫療懷抱信心,他期許自己要更加「用心」。
慈濟法親 誠情關懷
在關懷慈濟照顧戶之外,長期為社會人群付出時間心力的慈濟人和眷屬,也有年邁、生病、需要被照顧等不方便之時,因此慈濟法親一直也是人醫往診關懷的對象。

在志工的帶領下,大林慈濟醫院陳金城副院長與住院醫師何意如,前往嘉義市區關懷的法親,看到身有病痛的法親們都有家人的細心照料,深感欣慰,也希望藉此讓年輕醫師認識慈濟愛的醫療,撒播善的種子。
家住大雅路的慈濟志工江先生,曾中風過,有高血壓、高血糖問題,陳副院長先看過他之前的檢查報告,並請他站起來試走幾步,江先生拿著四腳助行器,緩緩跨步,腳步不是很穩。瞭解江先生的狀況後,陳副院長叮嚀江先生及家人,平時在家要多走路運動,每天量血壓,按時吃藥,小心不要跌倒,「可以呷百二!(閩南語長命百歲之意)」陳副院長的鼓勵為江先生帶來信心。
「小時候,左鄰右舍若有人生病,常會『叫醫生來』,往診在過去是很平常的事。」陳副院長說,如今各項疾病的檢查多仰賴高科技儀器,轉變為病人習慣到醫院就診。「其實初步診查後幫助醫師診斷,就可以擬定治療步驟,透過醫師親自到病家訪視、往診,找回過去的醫病關係,不會因為過度仰賴儀器,使醫病互動變少,無法建立互信關係;而對於那些走不出來的病人,也能在醫師往診的過程中,感受社會的溫暖,知道自己不是被遺棄的人,找到人生的希望。」
陳副院長表示,醫師的價值建立在可以讓病人得到滿足,透過往診,能夠了解病人為何不能走出來,滿足病人的需求。此行陳金城副院長特別邀請何意如醫師一起加入往診行列,中醫部也帶了四位住院醫師一起參與,透過大帶小、資深帶資淺的方式培育新人,能讓年輕醫師體會慈濟醫療人文,希望在年輕醫師的心裡,播下一顆善的種子,讓大愛無限綿延。
(文:何姿儀、黃小娟、江珮如 嘉義大林報導 2014/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