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濟技術學院主任秘書何玉菁於2009年,從服務了十二年的大漢技術學院轉任慈濟技術學院,協助推動校內控制。因為學校制度健全,自己也認同慈濟重視品德教育的理念,加上同事之間相處氣氛融洽,讓她在工作上很快就進入狀況。
五位校友進場 重現歷史畫面
1973年出生的何玉菁,成長於高雄縣鳳山區五甲的小康之家。小學五年級時,隨著父母搬到臺北,國中畢業後考上臺北商專,之後進入臺灣科技大學就讀,畢業後隨即到花蓮大漢技術學院任教,2009年任職慈濟技術學院主任秘書。她表示,轉任慈濟技術學院後,除了擔任主任秘書,也有帶班醫務管理系的學生。「孩子們好乖,我與他們的感情非常融洽,他們也是我學習的對象。」
即將在11月22日舉行的教育志業體二十五周年聯合校慶,何玉菁第一次承擔活動企畫團隊,規劃活動內容、聯繫各個單位。她表示,欣逢此大活動,各相關單位早在去年(2013年)五、六月間就開始籌畫、討論活動內容、分配工作。她與總務處文書組組長陳玉娟負責邀約校友參加聯合校慶慶典,同時收集相關的歷史資料。
二十五年足以讓一個剛出生的孩子長大茁壯成人,何玉菁以感性口吻說道:「雖然過去我沒來得及參與,但希望藉著校慶慶典活動,展現技術學院的成果,更要讓各界人士知道慈濟教育志業美好的地方。」
為了傳達美善的慈濟人文,活動企畫團隊起初討論時,呂秀英提出邀約五位第一屆校友承擔嘉年華會進場掌旗的想法,就像是創校當年所呈現的歷史畫面一樣。當下就有同仁表示,第一屆的二十一位校友將在8月回來,到時候可以提出請求,請他們幫

就在校友回到花蓮靜思精舍的時候,何玉菁請來早期懿德母姊會(慈誠懿德會)的成員林智慧,表明想邀請校友們成就校慶進場的想法,終於圓滿達成任務,邀約五位校友掌旗。
剛開始,大家因為擔心做不好而推辭。其中有一位校友雖未表態,但何玉菁仍繼續努力。她很清楚,很多校友都是護理人員,不能來參加大都是排班的問題。護理人員在醫院服務病人責任重大,排班就一定要堅守工作崗位。
「當然不是原來那五位,沒有辦法這麼高標準啦!」何玉菁開朗一笑。邀約過程中,她感受到校友們與學校人員、懿德媽媽之間的親密互動,即便經過二十五年,那分愛依然存在彼此心中。
校友們陪伴學校走過二十五年,深刻的記憶依然抹滅不了。他們如數家珍地說著往日趣事,彷彿是昨天發生的一樣。就是這股力量凝聚校友,願意在畢業多年後,回到學校幫忙。何玉菁的團隊拿著錄影機,隨時記錄這些已為人母的校友,為學校留下寶貴的歷史鏡頭。看著她們大步踏上學校裡面的大理石廣場,那種雀躍的感覺,正是校友們對母校的熱愛。
新手認真學習 有靜思語激勵
「這次活動規模很大,我們開會跑流程,附件多達七十幾頁……」何玉菁頓了一頓,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那都是我做的啦!」
原來在今年8月以前,何玉菁主要承擔慶典企劃工作,後來又多承擔了聯合校慶的行政事務。她表示:「因為沒有做過,我必須要花很多時間去學習與大會其他組別溝通,才能讓活動更為完善。」透過虛心學習及有經驗的同仁指導下,她想辦法完成任務,她不輕易放棄任何一件事,接了任務就努力去完成,她認為這才是正確的承擔。
「玉娟老師讓我印象最深刻,她是一個讓人感覺很自在的人,只要你提出需求,雖然事情與她無關,她一定想儘辦法替你解決問題。」何玉菁分享自己從陳玉娟身上學習到行政人員要有深度的親和力,以誠懇態度待人;做事情要有膽量有衝勁,更重要的是方法正確,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慈濟護專創校歷經艱辛,何玉菁表示,很佩服證嚴上人的毅力勇氣,因為有上人的堅持,才有今日的慈濟世界。「上人怎麼說,我就怎麼做:『對的事情做就對了』、『甘願做歡喜受』這些話在生活中都是很受用的。」
何玉菁教書多年,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有時候會看到有些孩子迷茫終日,似乎不知為何讀書。何玉菁深深期許這些孩子能夠在慈濟全人教育下,以及優良的校風中,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讓往後的人生道路更加寬廣。【更多內容,請參閱請參閱教育25聯合校慶專欄報導】
(文:黃沈瑛芳 花蓮報導201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