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是慈濟技術學院創校二十五周年,11月22日將與慈濟大學、慈大附中小學、臺南慈濟中學等校辦理聯合校慶,其中一項是《無量義經》演繹,各校各自編排隊形,該校護理實習老師吳曼阡,首次承擔企畫任務。白天在花蓮慈濟醫院帶著學生實習,吳曼阡只有利用晚上的時間,趕緊熟悉音律節奏與經意。
殊勝因緣 勇於承擔
「身為上人的弟子,這是一分使命與責任,再困難也都要克服。」吳曼阡慎重地說,「慈濟教育志業體二十五周年校慶,我們可以參與其中,是多麼殊勝的因緣啊,因為企劃團隊都在忙,所以毅然承擔這份工作。」9月初大家經過開會報告,各個學校都動了起來,她是負責演繹隊形的規劃,從開始用手畫豆豆圖至學會以電腦繪製,在承擔中感受到從團隊合作裡,學習到更多做事的方法。
技術學院今年承擔演繹《無量義經.說法品》,吳曼阡坦言,「承擔雖然辛苦,只要有共同的想法,大家集思廣益一起來完成,碰到困難彼此鼓勵相互扶持,辛苦、難過掉淚,就擦乾眼淚再繼續練習,那分回甘的滋味就如甘露水。」
吳曼阡親身體會在做的當中若發現困難,就會想辦法面對與解決,雖然每次被大調整,但她笑著說:「至少我們有往前走了!再不會想說我們做不到。」因此她有感而發,「事情要去做才知道行不行;沒做怎知道自己做不到呢了?」這也是團隊所有人的收穫。
師生凝聚情感 心手相連
規劃期間,每個人都抱著厚厚的《無量義經》,邊做邊想方向,碰到卡住的地方,翻開經文想想它的意思,該要做什麼動作再去搭配隊形,「豆豆圖」就這樣慢慢畫出來了。其中看到參與的老師和孩子的用心。吳曼阡原先讓種子學生帶大家練習,但在過程中她發現必需抽出時間多陪伴,因此在星期一及星期五的中午,她會到練習現場鼓勵孩子。孩子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陪伴與用心,也圈起大家的凝聚力;相對的,孩子也會主動關心老師們別太累,要找時間休息,點點滴滴讓人窩心,大家一條心的感覺真好。

從2001年到學校服務,今年邁入第十四年,任何大活動吳曼阡都會義不容辭參與,雖然有些不是老師的事情,但她覺得該做的事情就要去做。10月開始參與演繹練習,每天除了帶著學生在醫院上實習課,下午四點半回到學校,就窩在人文室和其他老師以及種子學生討論,要如何修改,直到七、八點才回家,沒有考慮時間與體力是否負荷,就是帶著大家全力以赴的朝目標走。
「說不累是騙人!」接到這勤務之後,吳曼阡就告知在慈濟大學服務的先生,從現在開始到11月22日,可能都無法回家吃飯。「真的是會很累!」她臉上刻畫著凝重卻又感動的神情徐徐地說:「每次看到大家那麼認真的練習,那個『累』就被快樂給掩蓋。」
灑下善種子 等待發芽
帶孩子練習演繹過程中,有感現在的孩子自我意識高,認為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吳曼阡知道慈濟人文對孩子的影響力,透過演繹練習,無形中傳遞要準時、尊重別人,也透過團隊的運作讓孩子體悟到,要去配合別人,慢慢地孩子懂得「縮小自己」的含義,讓團隊的練習更圓融,互動更加協調。
以前吳曼阡常對學生講,為什麼老師說的你們都不懂,再經過了三、五年,當學生走向臨床時,或許會領悟老師當時的用心。有些事情沒能看到當下的回饋,這些參與演繹的孩子也許目前沒有感動,但他們就像是一顆顆撒下的善種子,總有發芽的一天,透過演繹,真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教化孩子,老師也是如此。
團隊力量 圓滿演繹

隔天,他們從早上十一點開始練習到下午五點,終於把練習的影帶傳給總策畫呂秀英(慈悅)驗收,也馬上有了回饋。吳曼阡覺得大家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完成該做的事情,因為完成了這些動作,才能在星期一教大家修改後的動作,深深感受到團隊力量成就事情的可貴。
慈濟技術學院走過二十五個年頭,在證嚴上人「要辦跟人家不一樣的學校」的理念下,各方面成長茁壯,獲得各界的肯定。即將在11月22日舉辦的聯合校慶,相關策劃單位,規劃一系列歡樂的慶典活動。近日來如火如荼進行《無量義經.說法品》演繹練習是重頭戲,將會讓所有參與的師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吳曼阡與學生們期待,從演繹中感受辛苦走過來的甜美。【更多內容,請參閱教育25聯合校慶專欄報導】
(文:黃沈瑛芳 花蓮報導 2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