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繫花蓮 回鄉任教
游崑慈任職慈濟技術學院進修推廣部暨進修學院主任,也是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游崑慈出生在宜蘭,成長在花蓮,高中畢業後就到北部求學,取得博士學位後,雖然在北部任教職,但總覺得北部環境擁擠,他一直心繫花蓮的藍天及一草一木,希望有機會可以回到喜愛的花蓮任教。直到2006年,他如願以償地回到故鄉服務。
雖然慈濟技術學院腹地不大,但是游崑慈已被整個環境深深吸引,特別是建築物及綠地,還有慈悲喜捨的人文。在教學的過程中,他感受到這裡的學生與北部的不同,特別是同學的品德及生活教育。在北部搭乘電梯,學生是不會讓位給老師的;但是走在技術學院的校園內,學生都會非常親切地問候,游崑慈也點頭如搗蒜般回應。
除教學外,游崑慈也擔任進修推廣部主任,進修推廣部主要功能分兩部份,一是在職回流教育,一是社會推廣教育。在職回流教育主要規劃慈濟大林醫院、花蓮校本部護士的回流教育,希望能給在職的護理人員好的在職進修環境。而社區推廣教育的部分,規畫了樂齡大學及樂齡研究院還有各式的推廣課程。
參與演繹 感動功德不思議
游崑慈生長於佛教家庭,小時候就有一個夢想,希望能把一本佛經讀完。可是因為讀書、工作,一直沒有機會實現,之前因為參加過《法譬如水》經藏演繹感到法喜,這次有《無量義經》演繹,即再次報名參加。游崑慈認為透過演繹能讓自己心定下來,並且自我省思,他也鼓勵同事參加,有兩位同仁在他的鼓勵下參與演繹,也都同樣感到法喜。
參加〈功德品〉演繹後,游崑慈對經文內容「第八功德不思議,種種方便令發心,信心既發令勇猛,守之不動令堅定」有滿滿的心得。

游崑慈分享:「種種方便令發心」就像在教學上,要如何用方便法,讓不同性格的孩子主動發心學習,有了信心之後就會守之不動,這就是老師的職責。而「守之不動令堅定」,則時時自我提醒,對的事應該堅持到底,不受外境動搖,這是基本的做人做事的態度。所以游崑慈覺得能參與演繹,對於未來在教學及行政工作上或者是個人的修為都有很大的幫助。
演繹中結合科技與教育
而另一位畢業於慈大生科系的鄭博仁,於2014年5月服完兵役,回到慈濟大學附中任教職,又恭逢其盛的巧遇慈濟教育志業二十五周年聯合校慶的演繹活動,在慈大求學四年曾參加過《父母恩重難報經》、《法譬如水》演繹,這次義不容辭的帶著學生一起參加《無量義經》的演繹,其中的感受是非常的不一樣。
「這次的演繹是經文結合科技,結合教育,讓大眾看到慈濟志業是一直隨著時代的變遷在進步。」除此之外,鄭博仁也覺得,從整個演繹和周年慶的活動中看到證嚴上人當初辦學校,已經有了一個階段性的成長,並也看到人才、清流一直在回流。
提到這次演繹較困難的部份,是要如何帶領學生從肢體的呈現真正的了解佛法。鄭博仁說:「最重要是要讓他們了解經文,呈現出的動作,而不是為表演而表演。」他表示自己也一直在學習,如何將經文的內容與生活相結合,將心比心以過去當學生的經驗,讓學生也能透過肢體的表達,在舞臺上看到真正的自己,在生活中也隨時警惕自己,進而影響別人。
這次的演繹最讓他敬佩的是帶領者慈濟志工呂秀英(慈悅),她將經文充分的內化,告訴演繹者在舞臺所要呈現、所要告訴他人的意涵,尤其是第八、九、十功德品,要傳達的是要如何投入幫助他人,但人往往因定力不夠而與之沉淪,或只是幫助想幫助的人,其他不好的人就不救助了。從演繹者的肢體表現,可以看到現在的社會就如經文所言,想助人又害怕受傷害而退轉,這讓鄭博仁警惕自己,要恆持那一分助人的善念,勇往直前。
從逃避到認同 心生歡喜
母親是慈濟委員,出自於慈濟家庭的鄭博仁,從小總是隨著媽媽去當小志工,當時在小小的心靈裡,他並不是那麼的甘願,他非常羡慕同學們假日可以玩樂、看電視、玩電腦,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但他的童年卻在幫忙打掃、做環保等活動中度過,這讓他很想逃離「慈濟」,他說:「但因緣就是這麼不可思議,大學卻讓我考上慈大。」
大學一年級時,南部發生八八水災,同學就召集前去幫忙,卻在採買雨鞋時,不小心腳被摩托車燙傷了,差點不能走路,但既然已經答應了,誠信為要,還是如期前往災區。
到了現場看到眾多慈濟人穿著雨鞋、雨衣,水桶提著泥巴,一桶一桶的從屋內往外運,自己腳雖然受傷了,卻以感動的心情投入幫忙,事後傷口受感染,師姑、師伯要他休息。過程中鄭博仁看著大家這麼努力的在付出,同時感受到大家聚在一起,同心協力的幫助人;而受幫助的人一直說著「感恩、感恩」,那是一件快樂而幸福的事。

品德教育 最佳軟實力
「慈大畢業後,再去當兵,進而找工作,發現所遞出的履歷,人家一看都二話不說的直接錄取。」鄭博仁覺得慈濟的教育,人文厚度很夠,這就是慈濟的軟實力,是慈濟畢業生最大的競爭力,這分力量展現在待人處世,職場應對上。
鄭博仁知道上人希望年輕的一輩能夠回流慈濟,為慈濟志業盡一份心力,他卻認為這雖是自己的最終目標,但如果有機會,他想先到世界各國,甚至於海外慈濟學校學習,學些不一樣的東西,將新知與好的經驗帶回來,也把自己在慈濟所獲得的人文及經驗,與外界交流分享,他說:「這是我的心願,其實業界的慈濟志工已經在這麼做了,今天的演繹才能呈現出結合科技與教育這麼震撼的場面。」
「師公上人的執行力是我最讚歎和最想學習的典範。」鄭博仁有感一般人做事常熱度三分鐘,但上人從蓋醫院開始,面臨很大的困境,從未因此而退轉,堅毅地完成目標,接下來的所有志業,也都困難重重,卻因堅持而一一達成目標,這讓他在成為教師的過程中有毅力的面對挫折和困難,達到自己的預設目標。他說:「未來的人生路,將秉持這一分信念勇往前進。」【更多內容,請參閱教育25聯合校慶專欄報導】
(文:陳秋華、沈玉蓮 花蓮報導 201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