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六(1/10)的早上,位於花蓮的水源部落活動中心裡,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一年級學生帶領著部落小學生,以分組方式一組組的正在進行課業輔導,這不只是一堂大學生對小學生的課輔,也是大學生的正式課程之一。
參與課輔學承擔 吸收課本外知識
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從這學期開始,由一年級的三門課老師,包括「慈濟人文」楊雯婷老師,「人類發展」姜元御老師,「心理學導論」彭榮邦老師,以「學用合一計畫」聯合帶領慈大大一學生進入水源社區,每個月兩次針對當地小學一年級到六年級的小朋友進行課輔。從大學殿堂走入社區,大學生們不僅態度改變,也在小朋友身上體驗學習更多,是所有參與老師最高興的成果。

每堂課在活動中心維持秩序,並自願承擔最後團康遊戲的高廷維覺得,透過這一學期的課輔活動讓他學會承擔,服務別人的同時也是在教育自己。
從實務中體會 將所學再運用
二十分鐘讓小朋友寫作業,就必須停下來畫畫,然後繼續寫作業——這經驗是曾柏軒從小朋友課輔中研究出來的。曾柏軒是家中的老么,從沒與小孩子長期相處,不過他累積前幾次的經驗,這回特地帶了衛生紙以及空白紙,他觀察到一年級的小小孩可能會吃東西、流鼻涕,所以衛生紙是必備的,而因為小孩子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所以寫了二十分鐘的作業以後,就必須給小小孩畫畫。
「其實,小朋友的注意力一直在進步。」曾柏軒說,人類發展學課堂上有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的學習狀況分析,這時期的小孩注意力很難集中,所以他將課堂理論應用到小朋友身上,不會勉強小小孩兩個小時都要寫作業,而他也會觀察小朋友的學習狀況,是否有比同年齡發展慢,改變教學方式。

同樣也是在偏鄉部落長大,來自卓溪鄉的黃雅萍面對有點頑皮的小男孩,仍然和顏悅色耐心的陪著他,黃雅萍說,看到這些小朋友會想到自己,以前每年寒暑假,也會有大哥哥大姊姊來到學校辦營隊,很期待那個時刻,所以覺得自己有能力幫忙,很樂意來帶小朋友。
每次課輔,三門課的老師都會現場了解同學的學習情形,心理學彭榮邦老師認為,同學不是只協助課輔就好,期末同學必須針對自己所帶的小朋友,設計符合他心理發展又能引起他們興趣的教案,讓同學學用合一。
(文:李家萓 花蓮報導 201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