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年齡增長,身上的一些小毛病就愈多,腰酸背痛、偏頭痛、五十肩、長骨刺……等,當疼痛纏身時萬分折騰。慈濟馬六甲醫療團隊發現很多慈濟志工也有類似的身體病痛,特利用2016年8月31日馬來西亞國慶日公假,舉辦一場志工健康營,邀來巴生人醫會何智瑋中醫師蒞臨主講和指導。
何醫師畢業於中國陝西中醫藥大學,主修神經內科及骨傷科,他於健康營中揭開「從足到頭病源的迷思」,以三個階段來作分享,也現場指導在日常生活中適合的運動鍛練,有助於強化身體功能,同時耐心解答志工提出的各種疑惑。
不痛 病好了?
長久以來,「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病觀念根深蒂固,而且當身體疼痛時,人們很自然地會用力搓揉、按壓、拍打,希望緩解疼痛,也許當下會稍覺舒服,但過不了多久,疼痛、僵硬、緊繃等感覺依然來襲。

運動 是退化最好的預防
年老體衰是自然法則,人衰老的體現通常顯示在容顏上,例如長白髮、皺紋等,但何醫師指出,其實人「老化」,真正是從足部開始。我們每天使用雙腳走路、活動,卻鮮少觀察腳發出的警訊。
雙腳的變化,是健康出現狀況的第一個徵兆。當足部結構出現問題時,就好比人體的地基歪了一樣,會影響到膝蓋、骨盤、脊椎,從骨骼結構而影響到內臟的功能。
然而,現今人體的退化問題已有年輕化的趨勢。久坐少活動、不良姿勢、翹二郎腿、長時間弓背伸頭使用電腦等不良的生活習慣,甚至偏好穿高跟鞋或較硬的鞋子,或不慎摔跤及扭傷等,都能使身體結構失去平衡。
骨刺是因為力量不平均所致;使用高枕、常低頭打電玩是引起頸椎病的常見原因之一;拉筋、瑜伽等雖是對身體很好的鍛練,但不能過度訓練,否則物極必反。父母教訓孩子時若敲打頭部,可能會帶來不良的後果。為了追求外形上的完美而整形,把方臉變成瓜子臉,雖然得到了短暫的美麗,但背後需付出的代價更大。
何醫師提出常見的種種疾病迷思,讓大家好好省思。同時,他說明,「退化最好的預防是正確的運動。」因此,現場指導大家丹田呼吸的鍛練,以及擴胸運動等。
姿勢 影響身體平衡
何翠英被腳痛困擾了兩年,四處求醫,甚至做針灸治療、改穿矯正腳型的鞋子,然而,一直未見效,反而越來越嚴重。她聆聽了何醫師的分享後更為明白,胡亂投醫並不能解決問題,也發覺自己走路較快時,腳痛情況更為嚴重,因此,她必須學習讓自己慢下來。

跟著何醫師做一系列的運動鍛練後,她感覺手麻痺的情況似乎舒緩多了,也坦言自己平常缺乏運動,其實一些最基本的運動,即能改善身體的狀況。
發明家愛迪生曾預言:「未來的醫生不再給予藥物,而會將重點放在照顧患者的骨架結構、飲食以及疾病成因與預防上。」身體結構不正,則百病叢生;良好姿勢的養成、適當的運動鍛練,找出疼痛的根源,才能對症下藥,為健康加分。【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羅秀娟 馬來西亞馬六甲報導 2016/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