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求完美不怕事 天性慈悲又正向
談起母親陳美孌,大女兒稱她是標準的處女座,家裡總是一塵不染、物品擺得整整齊齊,即使家中養狗,絕對看不到狗毛和嗅到一點狗味。陳美孌對自我的要求,點滴表現於生活中,「也許是受媽媽的影響,我們三個孩子在處事上也有自己的一些原則和堅持,在外人看來也是『要求完美』。」然而,陳美孌的樂觀態度也影響了先生與孩子們,「媽媽總會告訴我們,遇到事情就是面對和解決。」
接觸慈濟前,陳美孌即熱衷於志工服務,往返各道場做志工,大兒子形容媽媽是個閒不下來的人。十多年前,陳美孌的母親因病住進大林慈濟醫院,期間受慈濟志工們的關愛所感動,回臺南後,陳美孌也投入社區活動,儘管未培訓委員,卻接引先生郭義堂走入慈濟,並於2006年受證慈誠,時常來院當志工。
2011年,全臺慈濟人演繹《慈悲三昧水懺》,陳美孌也參與其中。當時,已被診斷出肺腺癌第二期的她,並未立刻治療,直到演繹結束,才到大林慈院接受賴俊良副院長的安排。
兒女篤孝妥照顧 艱辛抗病動捨念
得病的心理轉折,因接觸佛法,讓陳美孌很快地坦然面對。在接受化學治療等過程,陳美孌的飲食,主要由具營養師背景的大女兒照顧,「只要身體的營養充足,還是可以很有精神。」大女兒提及媽媽化療期間,沒產生什麼副作用,依然很有活力,即便如此,陳美孌還是一一交代將來想器官捐贈、大體捐贈等後事。

8月,陳美孌住進醫院,住了將近半個月,為讓孩子們以工作為重,先生郭義堂在側照料;出院後,陳美孌的狀況愈來愈不好,9月27日被送來急診室,隨後入住心蓮病房,「她很辛苦!」木訥寡言的郭義堂,感受太太所受的苦,表達了不捨。
人生圓滿獻一切 精進醫道育醫才
10月1日凌晨十二點二十五分,陳美孌悄然辭世。先生、孩子們依陳美孌的心願,為她器官捐贈、大體捐贈,但因陳美孌的白血球較高且癌細胞有轉移至頭部,無法捐出眼角膜,加上過瘦且有胃造口、子宮切除等,也無法大體捐贈,最後,順利捐贈做為病理解剖。

首次參與病理解剖,過程中,吳安琪的感動多於害怕,「前一天,主任有帶著我們討論,說明大體老師是什麼疾病以及解剖的注意事項等,操作時就比較不會慌。」她憶起過去在菲律賓學醫,解剖課程充斥著福馬林的味道,且不知手術刀下的大體老師,被浸於藥水中有多久了。然而,此時的解剖,能聞到人體組織、器官的氣味,加上先前對大體老師有大略的了解,吳安琪感覺陳美孌並未死去。
先生的默默支持、孩子們的孝順陪伴,為陳美孌的六十四年畫下句點,而她的用情在人間,為自己畫下更圓滿的句點。
(文:謝明芳 報導: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室文史資料組 201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