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時期 閱讀慈濟刊物啟因緣
詹佳娟,一九五九年生,台中縣后里鄉人,家中排行老三。印象中的她,總是隨時面帶笑容,謙卑有禮,說話溫言軟語,「與生俱來」的特質與慈濟人的形象,十分吻合。
懂事的她,自小即能體恤父母的辛勞,常主動幫忙家務、農事。好學的她,更因成績優異,考上第一志願—台中女中,是父母眼中既孝順又引以為傲的孩子。

婆家早期經營碾米工廠,先生雖是獨子,卻因興趣不合,沒有繼承。另外謀職的他,經常國內、國外兩地奔波。而佳娟除了自己的工作,依舊善盡本分,經常利用下班時間或假日,幫忙公公、婆婆的工廠,因此,兩位長輩對她更是疼愛有加。
高中時期,經常閱讀慈濟月刊的她,發現月刊中不論是上人的法語,或是慈濟人行善的案例,與自己往後退休的人生規畫不謀而合,於是更篤定自己想成為慈濟人的決心。證嚴上人法語中---「普天三無」,是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普天之下沒有我不信任的人,因此,先生在國外那段期間,她總是採取信任的態度,也因此讓她安然度過每一個寂寞、空虛的日子。
退休前,服務於傳播媒體的她,月入十幾萬元的高薪,且善於理財,因此,短短幾年內,就讓她存夠足以應付退休生活的存款。
樂於行善佈施 兄長肝疾成遺憾
經濟上的寬裕,加上樂善好施的個性,使她對於錢財方面的布施非常捨得,舉凡社區廟宇的修建、硬體設備的增購,只要有人提出需求,一定是義不容辭的配合,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知道后里有慈濟聯絡處,便經常前往捐款,直到報名志工培訓,才成為黃魏敏師姊的幕後。
她,二零零七年九月退休,隔年二月開始參加志工培訓課程。問她為何願意捨棄高薪,高職位,投入志工的行列,她說:「我是要來做慈濟,不是走慈濟」要趁著自己身體健康,體力也還不錯的時候,把握機會去付出。

不忍父母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之苦,又不知如何膚慰,讓父母寬心,唯有走入慈濟行善一途,用以報答父母恩。
名貴愛車成菩薩車 追求志業不忘家人
一心追隨上人的她,如今已成為全職的慈濟志工,就連平常用以代步的名貴愛車也一起佈施出來,成為接送菩薩的慈濟專車,無論是香積的採買、助念、訪視、共修、骨捐宣導…等。所渡過的菩薩志工不計其數,向她說感恩,她卻謙虛的回答:「我才應該感恩你們陪我出來參加活動呢!」

忙碌的志工生活,並沒有讓她因此荒廢家業,窗明几淨,井然有序。她說:「做慈濟是我的最愛,但也不能忽略背後支持我的家人啊!」
問她先生與孩子如何護持她做慈濟?她說:「先生會定期幫我保養、清理車子,兒子則固定每星期二幫車子加油,這就是最貼心的護持了」
「希望她也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這樣慈濟之路才能走得長久」先生體貼的說出了他的期許。在家人默默的支持下,她的菩薩道走得更自在了。
(撰文者:張明珠 2009年歲末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