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獨有偶,慈濟大學「TCU GPS 3.0 躍升慈大.深耕東臺」亦獲得補助,獲補助金額為花東地區各大學校院最高。依據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第一部分計畫經費核配原則,其中二成經費依學校規模(師生數)核定、八成經費依計畫書內容審查結果核定;慈濟大學學校規模雖為東部地區各大學最小,獲花東地區各校最高金額補助,顯示辦學成效有目共睹,且計畫內容深獲審查委員肯定。

拓展課程群四大面向 落實高教深耕意涵
從2018年起,教育部推動高教深耕計畫,以「連結在地、接軌國際及迎向未來」為主軸,「落實教學創新」、「提升高教公共性」、「發展學校特色」及「善盡社會責任」為目標,改變過去經費M型化情況,百分之八十五大學獲得的經費比之前多,一半須用於學生學習之用。
慈濟科技大學以深耕人文、務實致用、追求卓越的教學型大學為定位,強調專業知能與人文素養並重的教育理念,更是東部唯一獲得教學卓越計畫的技職院校,以東臺灣技職教育領航者為願景。
在「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方面,慈濟科技大學共十八門創新課程與五個教師社群。以「有機菇場實作與行銷課程體驗」為例,結合各領域專長教師,建議採無菌技術、真菌接種,再架設網路平臺,擬定行銷技巧,讓學生分組討論,以分組學習討論,解決產業問題,又能提升職場能力。

同時,規劃二學院一中心(護理學院、健康科技管理學院、全人教育中心)開設專業特色跨領域學程和課程模組,結合醫放系和護理系特色,推出牙科放射影像技術與口腔衛生保健應用,採主題式學程或模組化課程設計,擺脫拼盤式的課程組合。整合校內系所,聚焦在「物聯網」、「循環經濟」、「生技醫療」產業,深化學生的中文力、外語力、程式語言力和就業競爭力。
強化產學鏈結的合作 推動國際學位交流
在「善盡社會責任」部分,慈濟科技大學聚焦於「在地關懷」與「產業鏈結」,分別提出「農情覓藝加值東臺灣」和「社區關懷與高齡健康促進」二項計畫。「農情覓藝加值東臺灣」計畫,學校預計主動整合產、官、研、農與地方資源,建立跨域人才交流平臺、技能教育與產業加值平臺與特色農產產銷平臺,相當於從種植、採收加工、萃取、成分分析、功效試驗、產品開發到行銷企劃等完整配套措施。
至於「社區關懷與高齡健康促進」計畫,規劃創新課程設計及潛在課程,帶領學生參與在地社區的跨域實作學習,打造健康促進與長期照護跨業的合作模式。而學校已有多年辦理樂齡大學的經驗,也持續關懷部落健康篩檢,以及超過三十件的長期照護產學合作案,未來也會建置「樂齡照護示範中心」,整合校內外資源,以多元創新模式,落實高齡者終身學習、健康快樂、自主尊嚴、社會參與四大願景。

目前,慈濟科技大學共簽訂全球三十一所姐妹校,並選送學生至中國大陸、英國、法國、美國、澳洲、日本、緬甸、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等進行國際交流,還簽訂了日本愛知學泉大學、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芬蘭佑華斯克拉應用科學大學、英國坎特伯里大學的雙聯學位,讓學生以「2+2」或「3+1」方式,求學四年就同時拿到二校的學位證書。特別的是,無論是雙聯學位或短期交換生,慈濟科大也爭取到學費全免或減半、提供獎學金等,為學生爭取更多留學機會。
未來,慈濟科技大學持續以人文為核心,持續接軌全世界。慈濟科大身為東臺灣技職卓越教學資源中心,不但持續培育國家社會優質人才,促進在職教育與推動社會終身學習,也與全球慈濟資源暨區域教學資源整合分享,協助高中職優質化,更與產業需求與學校特色鏈結,帶動地方發展。
慈大利他人文獲肯定 深耕東臺永續發展
「利他人文」是慈濟大學的教育特色之一,「0206花蓮大地震」發生以來,慈濟大學師生與慈濟基金會志工第一時間投入震災協助關懷活動,截至目前為止已有超過五百人次參與,其中亦不乏畢業校友主動返回花蓮協助震災,師生亦發揮專長於災民收容中心成立「課輔陪伴閱讀中心」,陪伴關懷災童。

慈大過去連續十年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補助,秉持全球化(Globalization),人本(People centric),永續(Sustainability)之辦學願景,延續深耕東臺灣之辦學初衷,以過去十年教學卓越計畫成果為基礎,提出「TCU GPS 3.0 躍升慈大.深耕東臺」計畫,包括「慈大優勢亮點」、「全球慈大」、「教研躍升」、「未來人才培育」、「就業力培養」、「永續慈大:教育公共性」及「在地慈大:共生、共享、共創」等七大分項計畫,預期透過此計畫之執行,驅動慈大躍升,邁向追求卓越的第三個十年。
本次通過的計畫中亦包括107年度USR計畫,慈濟大學通過「食在永續──綠色在地公民經濟推動計畫」及「『洄瀾風華.文創加值』在地觀光精粹計畫」兩件計畫,這二個計畫都將整合花蓮地區大學扮演地區知識中心,連結在地業界、地方政府及民間組織資源,透過跨校跨領域師生共同參與,期許能為在地培育人才,分別協助在地觀光產業翻轉,打造獨一無二的「洄瀾風華」;及形成在地循環的綠色經濟,建立公民經濟。
慈濟大學高等教育深耕計畫以「躍升慈大.深耕東臺」為名,與東部共生、共享、共創,追求花東地區社會面、經濟面、環境面及人文面之永續發展。
(新聞稿:王碧霞、葉秀品 慈濟大學秘書室、慈濟科技大學秘書室報導 2018/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