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滿此一「神聖」任務的功臣,往往人不在檯面,所事又非全場主軸,必須眼不見盛況、耳不聞拍掌,只有默默地、專注地、歡喜地……堅守爐灶,飲盡炊煙,像似點燃自己,照亮別人!
這個以廚房為道場的族群,以「香積志工」美譽居稱,而這個名字典出《維摩詰經》之「香積佛品」。
「香積」之名的由來

又這佛國的眾生鼻根偏利,一切以香為法,無須語言音聲,只要鼻識緣香,便可悟道。因此,其國香氣,超出十方諸佛世界的天人之香。
經云:有天近午時刻,當聞法中的舍利弗正肚饑,並想及大家也應同進食吧!被維摩詰知覺,即入三昧,化作菩薩往眾香國乞食,為的是「願得世尊(香積佛)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以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據說香飯是香積如來從三祗劫來,積行大悲所薰的淨果,與我們世間米飯不同,吃了這甘靈美味,會令人罪垢脫落,身心自在。
因此,後人逐引「香積」之名,漸與炊煮飲食相關連。
供應為善動力
慈濟的香積志工,除了平時默默付出、成就活動或營隊;更在大大小小急難事件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1995年2月,時值農曆新年正月初三,台北縣板橋市發生瓦斯氣爆,所引發大火波及許多住戶,民眾倉皇避災。慈濟志工迅速抵達,自發地帶著炊具、米食與菜蔬,迅速成立服務站,煮出一份份熱食點心,補充消防人員的體力,也膚慰鄰里鄉親一顆顆惶然的心。

廚房內,香積志工往往來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許參差不齊,卻有交響樂團般的調和。那支指揮棒是,人人心中共同的願:以此香積食,供養十方眾生,十方菩薩。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376期
(撰文:孫秉森 整理:廖右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