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大師生同仁歡喜參與
不穿的舊衣服、報廢的窗簾布、手工藝剩下的零碎布料甚至是破掉的洗衣袋,這些看似沒有用處的廢布,其實都可經過重新裁剪,應用手邊一些素材,加以改頭換面,改造成為可收納的置物袋、零錢包、杯墊、書套,甚至造型獨特的外出袋、小吊飾等,妙用無窮。
慈大人文處收集各種破損的舊衣,供參與者挑選,邀請慈濟志工們提供縫紉服務;參與者不論想做什麼,或是對剪裁沒有信心,現場都有工作人員教授小撇步與建議。人文處表示,最主要的目地是讓學生學習運用創意,化無用為有用,有的學生連鈕扣都不會縫,也利用這次機會讓大家學習一些簡單的針線手工。

同學最常改造的還是提袋、萬用袋和手機,裁下一條牛仔褲的褲管,車幾道縫線,就可以掛在牆上,放進帳單、鉛筆、或是剪刀等,非常方便;也有的同學運用縮口運動褲,簡單的車個邊,加一條繩子,漂亮的手提袋就出現了。
發揮創意 賦予舊衣新生命
「哇!超酷的活動,我要參加!」物理治療系一年級的張端城同學,挑了抽象風格的小花布,綴上一顆小毛球,就成了一個超可愛的萬用束口袋。
楊馥綺同學選定一塊不要的紅白格群,比對便當尺寸,一個具有聖誕節氣息的創意便當袋就完成了。楊同學表示,自己平常就喜歡縫縫補補,做些小東西,她說:「看到自己做的東西很有成就感,很想趕快帶出門炫耀,這種活動好玩又有意義,希望學校多舉辦這類活動。」
即使材料有些發黃、染色、起毛球,也能取其局部可用之處,拼湊出一件令人驚艷的作品。最特別的是,一條褪色的帆布褲,總共變成2個手提袋,一個萬用袋,真是物盡其用;還有破掉的牛仔褲,變成兩條萬用袋和一個超褲的斜背包,也讓大家驚豔。
人發系三年級的藍韻婷同學,從舊襯衫袖口聯想到隨身面紙套,利用其原有的鈕釦與開口,車縫封邊,空白處用壓克力顏料畫上圖樣,簡簡單單就創造出一個風格獨具的手作小物。「現代人經濟能力好,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能夠化無用為有用,不僅很有意義,而且自己做的特別有feel,會更珍惜它!」藍同學說。

(撰文者:吳雅萍、李家萓 報導:慈濟大學秘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