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索引 |
---|
慈濟大學獨創大體三階段教學 |
從基礎醫學到臨床治療 |
所有頁面 |
第 1 頁, 共 2 頁

慈濟十二年來推動遺體捐贈,迄今有一萬七千人簽署大體捐贈同意書,這其中開啟很大的能量。在已捐贈遺體中,女眾跟男眾比例為四比六,和傳統的一比三十非常不同。慈濟也推動就地轉捐贈,期待改善一般醫學院遺體來源不足的問題。
慈濟尊稱遺體捐贈者為「大體老師」,是首創的名詞,現今已被廣泛引用。而慈濟教導學子在解剖課程結束後要將身軀復原、縫合的作法,也幾乎被全台醫學院所採用;連以前教我解剖的老師,也覺得這非常好。確實,它對學生來講是很好的教育,可以學習如何尊重人。
慈濟舉辦大體啟用、入殮、火化、感恩儀式等人文互動,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明白社會的期許和責任;此舉也受到台灣醫學教育界的認同,各校視狀況有不同程度的採用。
至於全台首創的「大體模擬手術教學」,讓即將進入醫院擔任實習醫師及住院醫師的畢業生,在從事臨床前實際操刀練習各項手術,迄今沒有其他學校有這樣的資源可以進行。
將來如何讓更多人受益?醫師有更好的技術來服務病人?心境上更能夠體會社會大眾的需求?是我期望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口述/曾國藩 整理/邱淑絹)

慈濟大學每年舉辦的「大體老師入殮安奉追思儀式」,蔚為創校以來的傳統;甚富人文的解剖學科,更為海內外學者及專業人士來花蓮參訪的必要行程。
這些集結慈濟人文及師生努力成果的幕後,有個沉靜的身影,在多年的教學生涯裏默默伴著莘莘學子成長。慈濟大學研發長曾國藩,削平的短髮,標準的中等身材; 專精的學術下有一式規律的生活模式——定時晨起跑步、進辦公室處理公務、到教室上課。在定時的作息下,有著一分對教育的執著與認真。
校方尊重、學生尊敬
捐者安心、家屬放心
「只要是醫學系,就會開設解剖學科,需要專門師資。」慈濟大學最先設立的是醫學院,長期浸淫在解剖教學的曾國藩,時正任教於北部大學醫學院,應慈濟醫學院首任校長李明亮邀請,前來協助解剖教學。
與一般醫學院相同,慈濟醫學院1994年10月成立之初,也擬透過既有管道爭取教學遺體;然遺體來源本就缺乏,新成立的學校要取得更不易。2005年初,彰化林蕙敏女士往生前表示願意捐贈遺體,使得校方對教學遺體來源有新的想法,進而透過「遺體捐贈說明會」與「慈濟全台遺體捐贈關懷小組研習會」宣導捐 贈遺體的觀念。
憶及這段歷史的扉頁,曾國藩說:「因為有了第一位捐贈者,加上證嚴上人的推動,和慈濟大學對遺體尊重的做法,慢慢地捐贈數目就愈來愈多。」曾國藩原本只是協助慈濟解剖教學,但見遺體捐贈諸多事宜需要人手,富俠士義氣的他主動幫忙,而使慈濟醫學院的遺體處理更快步上軌道。
依據曾國藩的了解,國外有醫科學生上解剖課時,發現是親屬所捐贈的遺體,因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繼而的做法,是將解剖的對象物件化、標本化,避免與之產生情感連結。
「東方社會有很大的不同。」因對遺體的禁忌與看法,國人要捐贈得跨過很大的心理障礙。是故在向社會大眾勸捐遺體時,慈濟採取宗教及關懷的方式,讓捐者安心、家屬放心,「學生跟家屬、捐贈者間的互動是必要的。」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李鶴振居士。」曾國藩說:「他在往生前決定要捐大體,有機緣跟醫科的學生們對談;往生後,剛好是那些學生在大三時解剖他。這種互動過程,在海內外來講,都是首開先例。」
這也奠定了慣例。慈大醫學系的解剖課安排在三年級,暑假時,學生會分組前往捐贈者家中拜訪,以了解大體老師的生平。在曾國藩看來,那是一帖心理的震撼,「在醫學生涯最初的養成階段,學生有很多機會被提醒—他的學習是來自很多人的成就,也就是個人的『社會責任』。」
此種方式會讓學生有很多機會思考將來行醫時該有的表現。曾國藩說明:「幸而多年來,這些互動沒有帶給學生壓力。」
近期相關文章:
歷史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