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溯生命之河,
黃明月看到過往我執太強又追求完美,
率性而為的背後其實是從小缺乏肯定,自卑心使然。
透過服務形形色色的人,
與自我展開心靈對話,
她發現每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功課,
學會面對問題、接納自己,
是跨出障礙的第一步。
黃明月是慈濟醫療志工西部拓荒者之一
轉任大林慈院志工組組長之前,她已在花蓮慈院志工組服務長達八、九年,她形容自己是個快樂志工,因為那時的她主要陪伴、膚慰病人和居家關懷,所有難以處理的大小事都有顏惠美師姊扛著;直到前往大林慈院,才面臨嚴峻考驗。
萬事起頭難!2000年大林慈院啟業,人員、設備、建築空間、行政流程樣樣新,才培訓完成的志工也是新手。院方預估每日門診量大約五百人,沒想到啟業當日門診人數已打破預估半年後的成長量,天天破千而且逐日增加,三百多名員工開始陷入創院初期的辛苦奮戰中!
黃明月將服務重點放在協助與支持同仁,猶如一支救火隊,哪裏急需就往哪裏去。
當時志工組人力單薄,就她一位常住志工及幾位志工幫忙辦公室的事務。新進的同仁們受不了勞累想辭職,她設法幫忙慰留;看到醫護人員忙到沒時間用餐,想盡辦法為他們打果汁方便補充體力,她也安撫病人和家屬,特別是處理他們的不滿與抱怨;許多志工遇到任何問題都要找她詢問、解決,志工組的行政工作也不能少……
每天從早忙到晚,甚至偶爾忙到凌晨三點多,回寮房梳洗一下,剛好帶志工做早課。腦袋經常轉個不停,無法成眠、透支體力地熬過半年,醫院逐漸就緒後,她才回過頭認真思考志工組的運作。

某日回花蓮慈院當志工,同行者看見顏惠美,大喊:「明月,你的『師傅』在那裏!」當時,黃明月還沒有心理準備,向顏師姊坦言:「我什麼都不會!」
「肯學就好。」顏惠美鼓勵她。
「我的自我那麼強,怎可能把『自我』丟掉,住在精舍過團體修行的生活?」黃明月有自知之明,不敢妄下決定。
殊不知,顏惠美思及醫院迫切需要全心投入的伙伴,在一次演講中,她告訴大家將有人和她一起長期投入醫療志工,黃明月就是其中一位。
在顏師姊引領下,她來到證嚴上人書房,感覺內心深處的不安開始作祟;她猶豫,擔心到時候騎虎難下、進退兩難;她其實想告訴上人,她還沒有準備好,能力也不足。
「剛開始或許好玩,但這是一條很辛苦的路。」聽見上人這麼提醒,黃明月突然忘記膽怯,答說:「師父,我不怕!」
志工看盡人生百態 自省去除我執
一九九二年開始,黃明月也以精舍為家,白天跟著顏惠美到醫院服務。
當過幼稚園老師的她,歌聲優美又會彈琴,經常帶著吉他和原住民朋友打成一片。她所關懷的病患不計其數,包括車禍、脊髓損傷患者,甚至吸毒、黑道大哥、受刑人,榮民伯伯以及被父母棄養住進育幼院、罹患先天疾病的小孩……
期間,她將慈院個案服務經驗透過口述,由精舍德昱師父撰文,一度成為《慈濟月刊》頗受歡迎的專欄。
在醫院服務形形色色的人,看盡不同的人生,她也開始與自己的心靈展開深度的對話。

經過志工服務的歷練,她回溯生命之河,重新檢視過往的人際互動與處世態度,發現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思維模式存在著重大影響。
「好惡分明、情緒起伏大的率性而為,其實是源自成長過程較少得到父母的肯定與讚賞,所產生的自卑心理。」黃明月自小渴望被愛,卻受到太多指責,她要求父母、期待他們給予愛和讚賞,期待落空的結果,造成她的情緒障礙。
她以為從小一路走來,不順暢的人際互動都是別人的錯!來到慈濟,她才了解痛苦是自己製造的,她只看見自己「求不得」的苦,對父母缺乏感恩及體諒的心,事實上他們也需要被鼓勵、肯定,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人生功課要學習。
黃明月從病患與家屬的回饋中儲存生命能量,她在付出中發現人人具有「自我完成」的力量,她更能理解別人生命的苦難,特別是發現需要關懷的孩子,她總設法幫助他們看見優點、肯定自我,加強他們的自信心。
「苦,是生命成長最好的老師。我覺得人要自覺才能覺他,自助、自悟才能幫助他人。」回顧剛要踏入醫療志業當時的疑惑不安,到步步踏實一路走來,黃明月發現人有無限的潛能,只要有好情境學習、不斷被啟發,加上時間的累積,每個人的生命一定可以盡情綻放。
「上人在東部創辦醫院是『從無到有』,大林慈院要從『有』到『傳承』,走出更寬廣的路。」黃明月自我期許。每當遇到挫折,她便回想當年答覆上人的那一句「師父,我不怕」,以這念心堅持下去。
做中學‧服務體悟
生命的每個歷程不論順暢與困頓,都有它存在的因緣與價值;而醫院是集苦難最多的地方,也是令人成長最快的道場。自覺才能覺他,自助、自悟才能助人。——黃明月
【更詳盡內容 請參閱慈濟月刊 520期】
(撰文‧葉文鶯 201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