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語良師說服家人 為大體捐贈先鋒
馬逢雨大體老師是慈濟大學第三位大體捐贈者,當時社會上大體來源多是無名屍,很少人聽過大體捐贈。馬逢雨的太太馬朱淑美師姊說,當年馬逢雨大體老師因為在慈院治療,知道有大體捐贈。跟太太表達要捐大體的意願時,馬朱淑美師姊不敢答應,只回馬老師一句話:「你有五個小孩,你要去說服他們!」
馬老師的三女兒唸護理時上過大體解剖,因為大體缺乏,大體課結束後,還要繼續給下一屆的學生使用;三女兒想到父親要被學生割了又割,還不知道要用多久,大哭極力反對,但馬老師心意已決,最後由大女兒同意捐贈。
馬老師的媳婦李孟樺回憶,公公當年生病,很多醫院都說只有三個月的生命可活,不願意幫公公開刀。由於婆婆是慈濟委員,最後決定送回花蓮慈濟醫院,主治大夫是郭漢崇醫師,郭醫師願意幫公公開刀,開刀過程中還一度大出血,動員國軍前來捐血。
馬逢雨老師14歲就遭逢戰爭,最後又隨著部隊來到台灣,遇到了馬太太,結婚生子。發病前,五個孩子都還沒有結婚,心裡感到非常遺憾;後來在慈院的努力下,又活了六年,還看到孫子的誕生。馬逢雨大體老師曾說:「這六年是慈濟給我的,我希望將我的身體捐給醫學生,讓他們從我身上學習。」

馬太太回憶,這是很難得的緣份,如果當初依平常喪禮,馬大哥根本無緣見到弟弟最後一面,如果晚半天到台灣,也沒法看到老師的臉。大體捐贈15年來的點點滴滴,賴昆城老師和林國偉老師再次感恩家屬們,願意相信慈濟,將家屬交付給解剖學科。
師生獨特情緣 超越生死相連結
近100位家屬參與感恩音樂會,醫學生也特別和他們重聚,家屬和學生到大捨堂向大體老師深深一鞠躬。

李建毅表示,大體人文是慈濟大學的特色,遇到一些國外的醫學生,他們都很好奇,尤其是東南亞的醫學生,很多都聽過老師描述慈濟的大體課。李建毅同學每個星期都會去大捨堂一次,李同學說:「就是去看看老師!老師教我們很多,有空去看看他是應該的。」身為慈濟的學生,他很珍惜學校和家屬所給的一切。
「身教」帶動學生 慈大教育使命
15周年感恩音樂會上,慈濟醫療團隊透過手語劇、歌聲、分享傳遞感恩心,向捨身菩薩致敬,一起回顧生命故事,緬懷大體老師無私奉獻的情操。
曾國藩教授談起大體老師對醫學的貢獻,幾度哽咽。他說,「家屬很堅定地送老師過來,沒有掉下一滴眼淚。但當他們回去,打開家門的那一刻,少了一個人的那一份落寞,是我們無法陪伴的。」
帶動解剖人文的王曰然老師,更以父親病危,找不到一顆藥而往生為例,她不希望學生遇到問題,或困難時找不到老師,常常到深夜都還在辦公室裡。王老師在解剖課中,除了專業的指導外,帶著學生默禱,掃火葬場,縫合,入殮等等,王老師相信學生的心是純真善良的,只要給他們機會,他們會懂得感恩,王老師說:「如果學生能夠感受到大體老師的重量,才能瞭解自己的成就,是經過許多人的成就才能達到。」
十五年來,無語良師造就英才,將生命化作永恆,在各醫院服務的醫學系校友也站上舞台,感謝大體老師。大體老師無私奉獻的生命故事,照亮慈大校史輝煌的一頁,讓一顆顆愛的種子,遍佈在各個角落。
(文:李家萓 報導:慈濟大學秘書室 201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