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豐富原住民文物 學生開眼界
在老師的帶領下,100位太昌國小四年級學童,專程參觀慈濟技術學院原住民博物館。看到如此多元又富有特色的原住民文物,小學生忍不住嘖嘖稱奇。像是部落原住民常用來織布的木箱,不只是單純的生產工具,還能作為敲打節拍的樂器。
若工作累了,原住民就邊敲打木箱、邊哼唱旋律,旁人自然就跳起舞來。太昌國小學生一時手癢,也玩起了竹鼓、木琴與竹鐘,相較於平常接觸的鋼琴、小提琴等,僅用木頭與竹子製作而成的原住民特有樂器,更顯得樸實與新奇。特殊的是,原住民博物館還收藏了二艘拼板舟,這不是以木頭挖空而成的獨木舟,而是蘭嶼雅美族原住民親手以27塊木板拼裝而成,造價不斐。
最吸引小學生目光的,莫過於那些栩栩如生的蠟像。原住民博物館共有十尊蠟像,分別是阿美、魯凱、排灣、泰雅與布農族的人物代表。不論身形、五官、樣貌都十分逼真,甚至連皮膚上的皺紋與毛孔都清晰可見。只見小學生全圍在蠟像身旁,緊盯著蠟像瞧,久久無法散去,還有比較頑皮的男學生,偷偷戳了一下蠟像,馬上就被老師制止。最後,竟然有人提問,這些蠟像的雙眼,該不會是用真人的眼睛所鑲進去的吧?
看在小學生的眼裡,原住民人物蠟像,不但真假難辨,簡直就是電影〈博物館驚魂夜〉的翻版。因為,小學生都幻想著,這些蠟像有如電影情節一般,到了晚上,全都活了過來,還會到處亂跑。負責解說的學務處原住民事務組同仁吳雨蓉笑說,的確有不少學生曾幻想過類似情景。
為了讓原住民學生懂得飲水思源,認同部落文化,進而尊重各族群的差異性,從1997年起,慈濟技術學院開始收藏並展覽原住民文物,如器皿、衣飾、漁獵、祭祀、樂器等文物,營造出各族群互動的學習情境。同時,慈濟技術學院也獲得教育部指定,為原住民重點學校,期望原住民學生在專業教育之外,還能啟發自我文化的認同,正視原住民文化傳承的責任。
(文:葉秀品 報導:慈濟技術學院秘書室 201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