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配合嘉義縣大埔鄉的健康篩檢,5月31日清晨六點,慈濟志工在嘉義聯絡處集合,翻山越嶺,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 。到達時,只見早來的民眾二十多人,已經排排坐等候著,志工們馬上精神抖擻地,就定位做好準備工作。
位處偏遠難就醫 在地居民無生病權
大埔鄉位於偏遠山區,範圍遼闊,年輕人大都到外地謀生,留下老年人居多;加上醫療資源嚴重缺乏,就醫確實很困難。衛生所所長翁英峰說:「真的很感恩大林慈濟醫院的醫師來衛生所二十四小時駐診(註:大林慈院大埔醫療站),連假日也都有看急診。碰到急重症病患時會先做處置,再轉送大醫院。若不是慈濟幫忙,大埔鄉根本沒有醫師。」
位於曾文水庫畔的嘉義縣大埔鄉,因為沒有受到汙染,這裡保存了最原始的景象,但也註定了人口外移的宿命。大埔代理鄉長郭周衛表示:「這邊平均人口都是五六十歲以上,因為年輕人收入不好,加上子女的教育問題,所以年輕人沒有在這邊工作的比例就占很高。」
地處偏僻,不僅年輕人得下山打拼,山下的醫生也沒有人願意上山,所以在1996年後,大埔鄉形成有醫療站,卻無醫師看診的窘境,使得大埔多年來都是個無醫鄉,對居民來說,生病得看「時辰」,有病痛時,就只有一個字「忍」,等到忍無可忍,才無奈就醫。
大埔鄉民 林麗貞:「像我有一次半夜拉肚子,不舒服,我特地還跑到楠西去看急診,要四十分鐘到一個鐘頭路程 。」
小病可以忍,但碰到病情演變快速的疾病時,這時只能靠著山上的消防隊,但因路途遙遠,就算救護人員想加快動作,從死神手中多爭取些時間,也因山路崎嶇,甚至山區容易起霧,造成救護人員進退兩難。

大林慈院守護健康 締造醫病「醫世情」
多年來,大埔鄉民就只能靠著慈濟人醫會假日的義診,來解決病痛,而這樣的就醫窘境,在2002年出現曙光,因為大林慈院決定接手大埔醫療站,鄉親的健康開始有了守護者。
山區民眾平時很少主動到醫院做健康檢查,所以能「送醫療到鄉里」,真的便民不少。大林慈院醫師謝昌成表示,上一次健檢查出許多B型、C型肝炎的患者,若不是下鄉實施篩檢,根本不可能提早發現,也無法做進一步的治療。
大埔鄉民陳彩秀表示,沒有醫生來駐診前真的不敢生病,要生病真的要等慈濟他們有來義診的時候才能夠生病 。
而經常載送病患下山看診的消防隊,對於醫療站的設立更是讚不絕口,大埔消防分隊主管江武聰說:「例如車禍有大量出血,或是疾病,很緊急的情況,到達快要休克或是OHCA(到院前無生命跡象),都可以先送到醫療站」,他接著表示,醫療站先行做初步的急救措施,再由消防隊送下山,這樣,在運送的過程中,持續觀察患者的生命徵象,就比較容易掌握突發狀況,因此,江武聰非常肯定醫療站的成立,對消防隊來說,幫助很大。

體會病苦折磨 志工捱病助弱濟貧
慈濟志工陳麗花親切地引導著民眾,她很認同證嚴上人的理念:「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活得長或短,而是在於它的寬度和深度。」雖然三年前罹患乳癌,目前也還在治療中,但是她說:「只要哪裡需要我幫忙,我只要有空一定去,像開車載孤苦的老人家去看醫師、到社區做資源回收等只要是好事,我都非常願意做;能幫助別人,內心就很快樂。」
教師生涯退休後,加入志工行列的林三桂謙虛地表示:「師姊找我承擔工作,我就來,但是做得不夠多啦!」他還說:「當弱勢者發出求救訊息時,表示他們真的需要援助,我們要認真的深入去了解,才能找到好方法,真正的幫助別人解決困難。」
利用民眾等待的空檔中,慈濟志工們放音樂、教手語,讓阿公、阿嬤動動身體,柔軟筋骨。雖然阿公、阿嬤的動作略顯生硬,但是他們的臉上充滿著歡喜的笑容。志工們也藉機傳達環保的觀念,教大家做資源回收,並且鼓勵大家多吃素食,不但身體健康又可以愛地球、保護環境。
現在鄉親們,只要來到大埔醫療站,除了有內、外、婦、兒,四科的看診服務,每個星期還有中醫師與物理治療師提供治療,同時還有專科視訊看診,透過科技,讓鄉親看病不再需要翻山越嶺,甚至提供白天門診,夜間急診服務,成為大埔鄉中,唯一一間全年無休的「便利醫院」。【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點選上方 觀賞影片.
(文:蘇素蓮、吳玉芬、林鑫宏 嘉義綜合報導 201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