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索引 |
---|
口述歷史 - 給孩子一雙翅膀 |
受傷一樣可以飛 |
幫助人的理念傳出去 |
江國誠小檔案 |
所有頁面 |
第 1 頁, 共 4 頁

出發的當天,弟弟來台北分會為我打氣加油,他拿了一張照片給我,這是一張全家福的照片,背後寫了幾個字─「不要忘記你不只一個人,要保重自己。」我看了很感動。這是我第一次參與賑災,初次離開台灣的心情與從電視畫面中看到的災情相比,難以形容的感受交錯著,要登機時心情很複雜。」
畫個超人拯救大家
我到羅江縣金山鎮時,看到熱食供應站已經就緒。有一天早上,當我們抵達定點下車時,孩子們都列隊唱歌歡迎我們,那種感覺像是好久不見的朋友一樣的熱情。我想,彼此之間都還不很熟,可能因為我們穿了制服的關係,慈濟的標誌就讓人感覺有那分親和力。
三天後,我轉換到洛水小學旁的熱食、醫療供應站,在這裡一切都在克難中進行,兩張桌子分別用來看診及放置藥物,前來求診的鄉親在小紙條上填上名字就算完成掛號。當鄉親排隊等候看診的時候,我以在精神科服務的專長,觀察來求診的人,從他們的表情,以及說話語調,瞭解他們的問題。我想,鄉親面對這樣重大的災難,哀慟很難在短時間過去,甚至有人會以自我保護的方式隱藏傷痛。
幾天後,我利用每天中午休息的時間,與孩子做些釋放壓力的遊戲,目的是為了抒發他們內心的情緒,第一次活動名稱叫做「地震的遊戲」;我讓孩子們坐在帳篷裡面的椅子上,找人扮演窗戶和門,就像玩木頭人遊戲一樣,在假裝天搖地動的那瞬間,接下來我一一調查他們的感受。我引導大家進入情境:「若是發生地震,你們會怎麼辦?」然後我喊著:「地震開始搖晃了!」孩子們紛紛跳開椅子,有人想試著從窗戶爬出去,也有人往門的方向逃跑,或是躲在角落,結果他們爭先恐後。當我再喊停時,大家都停在當下的動作。
當他們參與遊戲後,我問孩子們被困住的感覺,有人回答:「怎麼辦?我快要掉下來了。」另外一位就說:「好恐怖,我逃不出去怎麼辦?」各種不同的答案,每個人說出同樣的心情,甚至有些人面臨地震會害怕,講不出話來,我趁這次機會告訴他們,當地震發生時,怎樣保護自己或往哪裡跑才會安全。藉著遊戲讓大家釋放對地震的恐懼,也明白「其實,不是只有我會害怕!」,然而當有人說不出話來的時候,便是我要特別關心的對象了。

接著請他們再用右手畫,把自己喜歡的顏色塗上去,再將原有的圖案做修飾,孩子們多了一些想像空間,有人畫個超人拯救大家或畫出太陽在微笑。
第三天的活動,我取了一個名稱叫做「告別的儀式」,意思就是透過撕紙的動作告別過去,迎接未來。我讓他們想像災難前所擁有的,就用一張紙來代替,接著回想失去的東西、失去的親人朋友,一角一角地比照心中想念份量撕去,剩下的那部分,則寫下為東西、為親人朋友道別的話。我用紙箱收集著大家撕下來的那些「失落」,我要他們在丟下碎紙片時說聲再見與祝福,即便災難已過第三週,即便遊戲開始前仍在嬉鬧,所有小朋友在放下碎紙片的當下,有人不發一語,有人哽咽哭泣。我知道,那個傷─是很深的。
我教他們想到什麼就撕一小塊,可是他們卻撕一大塊,撕紙的目的,就是象徵他們最重視的東西,這種東西很抽象,例如未來、安全感、親情等,無法去比擬。剩下的紙片並不完整,我教他們摺成小飛機,一起朝天空飛去。我請他們送別過去,不再憂傷,當飛機擲出天際的那瞬間,大家才笑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