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慈濟學校財團法人董事會申請,經教育部核定後,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及慈濟大學實驗國民小學於2011年正式「合校」。因而,慈濟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地16公頃,學生包含幼稚園、國小、國中與高中,新學年合計學生1574位,教職同仁166位。
五育均衡發展 育之以德有承擔
慈大附中在李克難校長五年的領導經營後,教師專業與學生學習成就大幅提升,李校長更本著「終身學習」信念,經過多年苦讀研修,終於獲得國立東華大學教育學博士,得到全校師生與家長的肯定與尊敬。
李克難校長表示,今後更要學以致用,努力達成證嚴上人辦教育的目標,「小學教育要打穩基本生活規範的基礎;中學教育要教導學生知道人生方向;大學教育要教學生明白自己的本分與使命。」慈大附中在體制上達到教育完全化,從幼稚園一直到高中,不僅注重學生潛能發展、增長智慧,更強調生活教育及人文教育,力求培育出品德、品質、品味兼具,且健康快樂的學生,為國家培育具有「承擔力」的國民。
教育部於2014年將推動實施12年國民基本教育,慈大附中已率先完成中、小、幼合校,將國家教育政策確實地落實在教育上,同時也鼓勵家長與教師合作參與教育,培育健全的世界公民。李校長提出五項運作策略為:一、落實品德為首的全人教育理念;二、推動滋潤心靈的教師專業發展;三、發展慈悲喜捨的慈濟人文課程;四、實踐見苦知福的志工服務學習;五、建構綿密豐足的教育資源網絡,期許幫助師生建構學校認同,而能永續經營優質學校。
好學殷勤不懈 學術與實務融合
李校長的博士論文主題為「學校認同建構之運作策略研究-以慈濟中小學校為例」,她完全尊奉證嚴上人的「全人教育」理念與對全球慈濟人「內修誠正信實,外行慈悲喜捨」及「合心、和氣、互愛、協力」的教誨,用心體察教育真正的本質;帶領全校師生,以慈濟人文教育的慈悲喜捨觀、感恩尊重觀、福慧因緣觀及歡喜實踐觀,一同締造蘊含「感恩、尊重、愛」的學校。她在研究過程中,以學術理論為基礎,深入詮釋學校生活中令人感動的「真善美」,為慈濟教育志業留下「大藏經」。
李克難校長笑稱,在她就讀博士班的九年期間,慈大附中與花蓮女中學生們努力學習並在德、智、體、群、美五育都展現亮麗的成績,讓她這位「老校長」兼「老學生」不敢懈怠,終於在光輝的2011年完成博士學位。
(文:陳惠萍 慈大附中校長室報導 201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