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剛內柔具足 眼神交流讀人心
大林慈濟醫院院長簡守信指出,醫護人員需要具備多種角色,而醫師不能只是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而是要像家人般給予意見與鼓勵。
簡院長用豐富的醫病互動照片和影片,展現出醫師不同的面向。不只是專業的醫療技術,還有關懷病人及手語表演的人文情懷。簡院長說:「『眼神』很重要,因為大家經常得戴著口罩和病人面對面溝通。該如何讓病人安心?除了肢體動作,眼神間的交流更是重要。」
醫師也要讀懂病人的需要,這樣病人才能感受到醫師的真誠。簡院長幽默地說:「應該要考慮用照片練習眼神,讓眼睛也能說話,這樣才能讀出X光片背後的故事!」
溫馨醫病情 舉辦義賣籌醫藥
一張張X光片和手術影片,可能只能看到手術的難度,但背後醫病間的互動過程,才是每個人要學習的地方。七年前,罹患多發性神經瘤的黃子綝,四處求醫碰壁後,輾轉來到大林慈濟醫院。

神經外科陳金城副院長考量到子綝還年輕,而且放任腫瘤增長,恐有生命的危險,就算手術艱難,陳副院長還是決定替子綝動手術。歷經六次的手術,總算是把病情控制下來。雖然子綝還在復健中,但她希望可以再作畫時,一定要替陳副院長畫張像。
長時間的醫病交流,讓兩人的關係就像父女一樣。而大林慈濟醫院也替子綝舉辦了畫展,部分畫作也設計成精美的明信片,舉行義賣,替子綝籌措醫療支出。簡院長表示,今天也特別將明信片帶來花蓮義賣,希望人醫會學員能夠共襄盛舉,一起把故事帶回家。
簡院長期許,臺下每位學員都能真正讀出病人的心,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專業名詞,而是抱著一顆關懷的心,對待每位需要幫助的病人。
身心靈治療 找回快樂與健康
陪伴病患不是治療絕症,而是治療絕望。在「用心醫病」課程中,身心醫學科醫師許添盛提出醫療新思維。許醫師指出,真正療癒病患的能量,在於病患自己,期待在場的學員,能夠一起參與並支持身心靈的治療,在醫學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幫助病患找回健康和快樂。
當一個人不再燃燒生命的熱情時,不能只是治療病患身體本身。許添盛說:「應該要回到心靈,找到真正的原因,讓病患找回生命的目標與快樂,增加生命的品質與色彩,癌症自然可能慢慢痊癒。」
許醫師以一位乳癌病患為例,這位病友接連得知先生在外頭不只有一位女人,因此內心非常痛苦,在生命絕望之時,她告訴許

做身體主人 罹癌病患學放下
然而,什麼樣的內在能量可以幫助我們療癒?許醫師進一步說明,身體是心靈( 精神) 的一面鏡子,如果自己都在否定自己時,身體內在就會對抗自己,而免疫系統便會反應出主人的潛意識。
二十五年的臨床經驗,許醫師與團隊發現,腎臟結石的病患背後可能有經濟的壓力;肺腺癌病患與家人互動時,可能是不斷地在壓抑自己;而心臟病患比較獨斷,要求別人要聽他。尤其診治最多的乳癌病患,往往是自我要求高、對自己的責任與壓力很大的人。
當生命失去快樂,不再感受到生命的喜悅時,身體的細胞就可能產生變化,不再補充能量。當一個人得到癌症時,許醫師反而認為是好事,因為病患除了可以得到關心,也可以學會生命中的捨。疾病的發生,反而可以幫助病患休息與修行。
「當醫生至今,我每天都心滿意足。十多年來,我是孤獨的走,我多希望開拓一個新的領域。」許醫師有感而發地表示,雖然提倡精神治療可以戰勝疾病,醫療應放在輔助角色的想法,不一定讓醫界全然接受。但卻契合證嚴上人醫病也要醫心、「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醫療理念。
(文:梁恩馨、楊舜斌 花蓮靜思堂報導 2011/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