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料之外的生涯規劃
成為節目主持人都是這兩位多年執教鞭的老師,沒有想過的生涯規畫。方菊雄教授說,當初是因為節目製作人陳芝安邀請他上節目「和小朋友聊20分鐘。」沒想到一聊就過了四年。
「呼叫妙博士」多次獲得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肯定;妙博士也成為國中、國小學生和家長中知名人物。方菊雄表示,這個人生的意外讓幾乎一輩子都在實驗室的他開展了另一扇窗,「以前在實驗室是都是一個人控制所有節目,拍節目則必需要靠每個人都好才能完成,臺詞背熟戲演好了,但對戲的小朋友NG了還是要重來。」方菊雄說自己最愛實驗戲,有時還可以當顧問給節目一些建議。
方菊雄覺得人生就是要不斷的學習,剛開始很排斥,怕演不好,但現在反而成為團隊中最資深的元老,偶爾剛來了的小朋友不熟,還要負責安撫情緒呢!現在走在路上很多人都會叫他妙博士,他覺得「呼叫妙博士」從環保、自然科學推廣對節能減碳的科學知識,一路走來他也覺得學習到的比付出的多太多了。
藉由主持推廣善知識
獲得國科會科普補助經費的「發現」,是臺灣難得一見的科學節目,劉怡均教授是主持人之一,她說剛開始以為做主持人很花時間,擔心在研究和教學上會有所耽誤,因此更善加利用時間,兩年下來研究的論文反而增加了,把節目當成教學帶使用,同學上課興趣也提高了,也因為經常出外景,認識不領域的人,不管在生活上或實驗上都帶給她很大的幫助。
透過採訪農夫,了解到臺灣的農夫對土地的愛,也認識怎麼分辨有機葡萄,因為接觸其它學校不同領域的實驗室,也促成與他校合作的可能。曾經,劉怡均老師也迷惘過,「大學教授主持節目」似乎不務正業,不過有一次出國遇到一位教授,他在英國廣播電視主持節目,那位教授告訴他,主持節目是推廣善知識最快的方法,有機會應該把握。劉老師表示,那一席話對她很有幫助,她也鼓勵學校的老師們可以嘗試利用媒體傳播專業知識。
慈濟大學王本榮校長表示,大學具有社會教育的功能,除了在學術殿堂裡,如果能讓會大眾獲得更多知識我們都應該要盡力貢獻所學,慈濟大愛臺是很好的媒體,兩位教授的節目品質也獲得肯定,期望老師們可以多多跟大愛臺合作。
(文:李家萓 慈濟大學秘書室報導 201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