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濟大學舉辦國際學生環保意識人文交流營,邀請來臺讀書的外籍學生體認環保的重要,分享各國的環保經驗,並利用年輕人的創意和熱情一同為地球的環境盡一份力。
從小教育 地球有救
慈濟大學自2011年開始舉辦第一屆國際學生環保意識人文交流營,每一次都報名踴躍,深獲在臺國際學生的歡迎,今(2012)年舉辦第三屆,有包括來自奈及利亞、越南、約旦、印尼、美國、亞塞拜然、伊拉克、印度、宏都拉斯、吉爾吉斯、瓜地馬拉、澳門、香港、海地、甘比亞、馬來西亞、中國和臺灣的學生共53位。
國際學生環保意識人文交流營自2月15日到18日,課程包括環保站體驗、與地球共生息、二手衣物再利用、花道、茶道等課程,這群外籍學生來臺學習一陣子了,在生活中也依循臺灣的垃圾分類,不過第一次踏入環保站,對他們來說是很特別的經驗。由環保站的志工先教導他們如何分類,並分組實作。同學們在志工的引導下,彎腰做環保,置身於回收物中,來來回回不停的工作。

循環再製 減少垃圾
國際學生環保意識人文交流營目的,就是希望能將環保的知識和行動透過國外學子,推廣到世界各地,53位年輕學子大家有共同的理想,透過行動產生共鳴影響更大。印尼的桑瑞蒙覺得最神奇的是手上的寶特瓶,居然可以變成衣服和毛毯,物品如果可以不斷利用,對地球的污染就可以減少了。
有時紙盒裡會傳來發餿的味道,但是這群學生仍然很投入工作中,美國籍的崔詩畫向慈濟志工請教臺北回收站的地點,希望能加入慈濟環保志工的行列。
雖然只有短短二小時的環保站體驗,但學員們對資源回收更認識,彼此勉勵少製造垃圾,回收物要清洗乾淨再投入分類桶,也要將這些理念帶回到各個學校與同學分享。
(文:李家萓 慈濟大學秘書室報導201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