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語反映族群 產生認同感
臺灣有線頻道多達一百臺以上,各種傳播媒體也是充斥在你我身旁,有許多青年學子是以當傳播人為第一志願。慈大傳播營營長林恩平表示,傳播營可以讓高中生認識慈大傳播系外,藉由課程的訓練,學員可以學習拍出好照片和紀錄片等,即使未來不是成為傳播人,對於宣傳活動和判斷新聞也是有很大的幫助。
四天三夜的課程包括攝影、廣播、廣告設計、媒介素養等,同時還帶領學員參觀大愛臺和慈大廣播電臺。並邀請教育電臺吳采璋主持人,與大家分享。
吳采璋為國立教育廣播電臺「樂活花蓮」及「音樂廚房」等主持人,其過去多項節目榮獲廣播相關獎項,如第十屆金舵獎、第六屆卓越新聞獎─廣播類「新聞採訪報導獎」等。吳采璋教學生動有趣,語氣抑揚頓挫、情感豐富。學員認真的專注上課,隨著吳采璋講述的故事時而大笑,時而認同的點頭。吳采璋分享自身經歷並結合廣播做為教學,年輕時常常東奔西跑,她發現母語能反映族群、居住地、生活方式等,吳采璋表示,母語影響發音,所以母語是一個很重要的武器,能讓不同的人產生熟悉感、認同感等,鼓勵同學要多說母語。

剪輯沒有絕對 創造自己的影片
另一堂課「匯聲匯影」講師為江偉華老師,主要是講解影片的剪輯與故事設定。江偉華為了讓學員了解剪輯的定義運用,以許多經典的電影片段為教學素材,用影像說故事,讓學員知道影片剪接方式是多樣化的,而劇情設定也必須與剪輯搭配。最後,江偉華鼓勵學員說:「我講的東西不是絕對的,你們可以質疑我,有問題也可以問我。」讓學員知道,影片的剪輯沒有絕對,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影片。
教學過後,三組學員們分別進入三個錄音室錄音,實際操作,學員柯帝利表示,第一次錄音很興奮、很有趣,錄音搭配音效使得廣播劇更加生動。而隊輔簡君育認為,錄完音後老師現場矯正,非常有助於正音。
在匯聲匯影的課程,大元組的王韻淳興奮地說:「以前都沒看過這些影片,感覺很好看。」課後的一小時為學員自行拍攝影片,陳憶慈表示,拍攝影片很好玩,而大家一起剪接時,挑影片片段很有趣。
傳播營讓學員馬上學以致用,大家都覺得收獲良多,也期待未來可以應用在生活上,分享更多真善美的訊息。
(文:詹加瑜 慈濟大學報導2012/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