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濟馬來西亞八打靈再也靜思書軒於2012年07月28日,邀請親子教育專家兼作家永樂多斯博士與大家分享:「你要如何關心孩子的未來,打造孩子幸福的明天」,加強親子的關係和互動,以創造幸福美滿的家庭生活環境。
接受教育 改變命運
「在教育的世界裡,不斷地提升自己,讓自己進步是很重要的。」永樂多斯由衷而說。即使父母將全部資產留給孩子,如果孩子没有受到高深教育,恐怕過不久同樣會是兩手空空,無法有效的持續經營祖傳事業。
永樂多斯也引用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的故事,與大家分享知識的重要性。米歇爾的曾祖父是位黑奴,到她這一代已是美國的第一夫人,在米歇爾身上看見的是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奇蹟。在學習路上,如果沒有父母親的一路支持,米歇爾不可能有這番成就,反而會一直停留在社會的低下層。

家庭、學校 教育兩大支柱
永樂多斯表示,教育可分成兩大支柱,一是學校教育,二則是家庭教育。
在過去的时代,由於人們受教育的機會不普及,家庭教育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父母成為孩子最佳的老師。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多數家庭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在工作之餘忽略了孩子的家庭教育,甚至傾向學校教育,更將孩子的教育完完全全丟給老師負責。
事實上,永樂多斯覺得一位孩子的教育,應該由兩大支柱撐起。家庭教育除了要輔導孩子課業之外,還要教導孩子做人的道理。
個別差異 因材施教

永樂多斯解釋,每個小孩的先天素質都有所不同,比如活動量、規律性、反應能力、注意力、堅持力等都因人而異,進而影響孩子的學習進度和興趣,所以老師和父母都必須因材施教。
永樂多斯博士補充道,很少孩子的智力是全方位或面面俱到,每位孩子都有某方面的獨特專長。根據專家分析,人類的智力可分為七種,既是言語智力、數學智力、空間智力、音樂智力、身體和運動智力、人際智力以及內在智力。家長應先了解孩子的先天素質後,再根據孩子的興趣和專長給予栽培。
「任何孩子都可以教得好,不要責怪孩子不用功,該檢討的是我們自己的教育方式。」永樂多斯引用臺灣教育家李家同博士的話勸勉在場的家長。永樂多斯表示,孩子的眼睛和耳朵就像個錄音機和錄影機,他們把父母的一舉一動都錄起來,身為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身作則。
小時抓緊 大時放飛
教育學者常常強調,當了解孩子的先天素質、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後,就要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孩子的成長,到九歲時父母就要學習慢慢放手,讓孩子學習自我管理,為自己負責。

任何事情都是一個習慣,習慣是丟不掉的,只要小時訓練,小孩長到九歲時就可以試著學習放手,當孩子到了十二歲時,就可完全放手,然孩子自己選擇,做決定。
教育孩子的準則就是父母要負責任,好好栽培孩子,了解孩子,守紀律,堅持不放棄。父母親的責任就是要好好經營家庭,在紀律方面堅守一句話:「不行就是不行」,永不妥協。
此外,父母也要多鼓勵小孩,培養他們的興趣,在學習上,引發孩子對學習的樂趣,而不是逼著他們就範。舉個例子,在芬蘭的教育制度中,他們並不像一般大人教小孩游泳的方法,逼著小孩學游泳。反之,他們先把小孩丟進水裡,讓小孩感受水的舒服、自在。當小孩想學著怎麼游泳時,才開始指導他們。這就是芬蘭學校可取的地方。
一位帶著全家來的父親賴慶華覺得,從永樂多斯身上他學到了很多,獲益良淺。對於孩子的未來,他更有信心扮演一位好爸爸,提供給孩子良好的學習環境。【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林元婷 馬來西亞八打靈報導201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