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濟大學分區新生暨新生家長座談會第二場,8月24日北區場次,因北部風雨不大未因颱風延期,仍如期在慈濟臺北東區聯絡處舉行。校方原預估因天秤颱風可能參加人數會較往年少,不過家長不畏風雨踴躍出席,希望透過這場座談會能對孩子未來求學及生活環境多所認識,新生在家長陪伴下陸續進場,全場共三百三十五位出席討論熱烈。
慈誠懿德 三軌輔導
首先由王本榮校長致詞,一開場就點出一般家長對於東部偏遠交通不便的疑慮,王校長以東部後山淨土,不易受外界干擾,反而能讓學生靜心求學;拜科技通訊發達,慈大辦學績效佳,經常獲得各種獎項肯定。
王校長說明慈大辦校理念以及教育目標,期勉新生在求學期間培養專業能力,求得謀生技能,順利在畢業後職場上都有好的職涯規劃。雖然慈濟是一所佛教的大學,但一直以來心包太虛,前任校長也是信仰基督教。宗教講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才會有那麼多各行各業優秀的慈誠爸爸、懿德媽媽來陪伴孩子。

品格教育 蔡堆掛保證
前交通部長蔡堆是這一屆的慈誠爸爸之一,退休之後全心投入慈濟志工工作,在太太的鼓勵下辭掉大學教書工作,將全心全力扮演好醫學系一年級「慈誠爸爸」的角色。
醫學系新生谷彥德的爸爸谷建福,抱怨起小孩只會念書不懂應對進退。蔡堆以自身經驗告訴谷爸爸:「我是在(交通部長)任內從搭配合作的志工身上看到善,受感召之後才加入慈濟志工行列,我相信慈大特有的『志工服務』學程及品德生活教育,讓孩子們在做中見苦知福,必定會讓小孩脫胎換骨。」
「谷爸爸,彥德農曆年回家一定會變的貼心,跟以前不一樣。」蔡堆很有自信的跟谷爸爸掛保證。
因為親見阿公受醫療疏失過世的谷彥德,重考了三次只為讀醫學系,將來要做一個救人的良醫。他覺得慈大的「無語良師」制度,讓每個醫學系學生在求學階段,就能以「大體老師」做人體解剖,是非常好的訓練。目前體型稍胖的他笑說,「我要先減重,讓體態變輕盈,還要訓練手變巧一點,這樣以後才不會在病人身上劃錯刀。」
雙向交流解惑 家長安心

座談會安排各校系老師及陪伴的慈誠爸爸、懿德媽媽與新生及家長雙向交流,「有沒有洗衣機啊?」「要不要讓孩子買機車?」「宿舍上網門禁時間?」家長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第一次擔任兒家系的懿德媽媽陳玉玲熱心地幫忙找答案,雖然沒經驗,但她相信只要抱著跟孩子做朋友,以及用媽媽的心來愛孩子,應該會勝任。
來自北投與媽媽一同前來的人發系王心縈,高中讀的是天主教聖心女中,一向乖巧的她是高中老師推薦她選讀慈大,老師認為慈大校風淳樸適合乖巧的心縈,媽媽鄭淑琴也就放心把孩子送到東部求學。
王心縈說:「前幾週前就接到學姊親手設計製作的卡片,邀請我參加迎新會,我是被溫馨心意感動到。」媽媽唯一擔憂容易過敏的她,是否能適應校區內素食的用餐限制。一旁陪伴的懿德媽媽馬上說明,素食食材天然,比較不受污染,加上花蓮的空氣好,對心縈的過敏反而是有助益的。淑琴媽媽聽了說明後放下擔憂,開心笑說:「對,還賺到健康。」
家長所提出的各種生活問題,都得到師長及慈誠爸爸、懿德媽媽親切而完整的解答,讓他們猶如吃了定心丸,安心不少。
慈濟大學是一所「大愛」祝福的學校,透過座談會,期望即將入學的新生,都能在後山幽雅環境中學習成長,不僅能「入寶山、不空手而回」,在慈誠爸爸、懿德媽媽陪伴下,都能緣起不滅、成為一輩子的「家人」。【更多內容,請參閱慈濟全球社區網】
(文:劉秋伶 臺北松山報導2012/08/24)